[实用新型]婴儿车尾的站立板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66817.X | 申请日: | 2006-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905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杨正帆;周富蓬;郑光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B9/00 | 分类号: | B62B9/00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新中 |
地址: | 5284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婴儿 车尾 站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车,尤其是指其车尾的站立板。
【背景技术】
一般常见的婴儿车,大部份只供推送一名婴儿。但目前却有一种双人座婴儿车,设有前、后或左右并排的两个座位,可适用于双胞胎或年纪相仿的孩童一起外出使用。问题是:如果一起外出的是年龄及体型不同的两名孩童,较大的孩童未必愿意乖乖地坐后座上。
为此,目前市面上又出现了一种前有座位而后有站立板的婴儿车,让较大的孩童可以站立在车尾;如美国第5,622,375、6,086,087号两专利案,在婴儿车尾部即设置一与婴儿车骨架相连接的站立板供孩童站立。这种站立板直接连接在婴儿车骨架上,当婴儿车有举起或下压的倾斜动作时,会随婴儿车一起倾斜而让孩童不易站稳;此外这种站立板完全由婴儿车骨架车轮支撑,不但没有避震设计而且不易折收储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避震以及可折收储藏的站立板。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婴儿车尾的站立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可供站立的支撑板,能以该婴儿车骨架上的接触点为一支点自由摆动;
一可弹性伸缩变形的弹性件,其一端与该婴儿车骨架枢接,另一端与该支撑板枢接;及
一连接在该支撑板下方的支撑轮。
如上所述的婴儿车尾的站立板,其特征在于:在该婴儿车骨架上设有一作为该支撑板摆动支点的横杆。
如上所述的婴儿车尾的站立板,其特征在于:在该婴儿车骨架上设有一作为该支撑板摆动支点的后轮轴。
如上所述的婴儿车尾的站立板,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板可脱离该支点,使该支撑板不随该婴儿车骨架翘起而后倾。
如上所述的婴儿车尾的站立板,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为一气压棒。
如上所述的婴儿车尾的站立板,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为一可伸缩变形的棒体。
如上所述的婴儿车尾的站立板,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包括有:
一外管;
一可滑动地套接在该外管内的内管;及
一连接在该外管与该内管之间的弹性组件。
如上所述的婴儿车尾的站立板,其特征在于:该弹性组件为一压缩弹簧。
如上所述的婴儿车尾的站立板,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轮可拆地连接在该支撑板下侧。
如上所述的婴儿车尾的站立板,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轮可拆地枢接在该支撑板下侧。
如上所述的婴儿车尾的站立板,其特征在于:在该婴儿车骨架上设有一
对手把管,并在该对手把管的两侧分别连接一支撑握把。
与现有的婴儿车尾的站立板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包括有一弹性件、一支撑板及一支撑轮,其中支撑轮枢接在支撑板底下,弹性件枢接在婴儿车的后脚与支撑板之间,提供减震的作用,并且使支撑板可随着婴儿车折收,所以本实用新型具有减震和可收折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 为站立板构件分解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板未站立孩童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孩童站立在支撑板上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收折示意图;
图6 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骨架改变倾斜角度时的站立板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婴儿车骨架 100: 前座
11: 前脚管 12: 后脚管
120: 后轮轴 13: 连接杆
14: 手把管 141: 支撑握把
15: 轮组
2: 站立板
21: 支撑板 211: 支撑部
22: 弹性件 221: 第一端
222: 外管 223: 内管
224: 弹性组件 225: 第二端
23: 支撑轮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站立板2实施例,含有一弹性件22、一支撑板21及一支撑轮23。其中支撑轮23枢接在支撑板21的底下,弹性件22枢接在婴儿车骨架10的后脚12与支撑板21之间来提供减震的作用,并且使支撑板可随婴儿车骨架10一起折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668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