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腹腔化疗导管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68028.X | 申请日: | 2006-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08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牟善松;曹明溶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39/08;A61M3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燕娴 |
地址: | 510632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腹腔 化疗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导管,尤其涉及一种腹腔化疗导管。
背景技术
患者在进行腹腔化疗时,腹腔化疗导管是长期植入腹腔内的,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腹腔化疗导管植入腹腔内的管口均是呈开放式结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有血液、蛋白质等进入管腔内,从而凝结堵塞导管,为了减少堵管现象的发生,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有经常向腹腔化疗导管内注射肝素生理盐水,以防止凝血堵管;另一方面,导管只有一个开口,从而药液扩散的均匀程度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安全的不会发生堵管的腹腔化疗导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腹腔化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内端由两块沿导管本体纵向延伸的球面形片状物对合而成,两片状物之间形成一道弧形开口,呈鱼嘴状。
所述导管本体侧壁上分布有多个侧孔,每个侧孔带有一个限制流体只能从导管内流向导管外的单向阀。
所述单向阀为片状,覆盖于相应的侧孔上;单向阀靠近导管本体外端的一侧与导管外壁相连接。
所述任一侧孔的轴线倾斜于导管侧壁,侧孔的出口偏向导管本体外端。
所述侧孔呈两列排布在导管上相对的两侧壁上,两列侧孔的轴线同在一平面上,该平面与所述弧形开口所在的平面相垂直。
所述两列侧孔在导管轴向上高度相交错地排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管本体及单向阀的材料为硅橡胶和含氟聚合物的共混物。
所述含氟聚合物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和全氟乙烯共聚物、氟乙烯和乙烯共聚物、氟硅聚合物或其类似物。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管本体的侧壁分三层,内层和外层为含氟聚合物,中间层为硅橡胶。
所述内层或外层含氟聚合物的厚度为1~50um,中间层硅橡胶的厚度为500~2000um。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腹腔化疗导管,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操作简便安全,其植入腹腔的导管内端部采用鱼嘴式仿生设计,导管内端呈鱼嘴状结构,内端后面管壁上交错分布两排鱼鳃状单向阀,当输注药液时,鱼嘴状内端和鱼鳃状单向阀在药液的压力下张开,使药液顺利流出,由于药液从多个地方流出且鱼腮状单向阀交错分布,药液的扩散程度更好;当药液输注完成后,在导管自身材质弹性作用下,鱼嘴式内端在患者体液压力下自动关闭,鱼鳃状单向阀也在管外体液压力下自动闭合,从而阻止血液和其他体液进入管腔内,避免堵管现象发生,也无需注射肝素生理盐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腹腔化疗导管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的腹腔化疗导管的左视图。
图3是图2的腹腔化疗导管内端打开状态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图2和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本腹腔化疗导管包括导管本体1,所述导管本体1内端由两块沿导管本体纵向延伸的球面形片状物2对合而成,两片状物2之间形成一道弧形开口3,呈鱼嘴状;所述导管本体1侧壁上分布有多个侧孔4,每个侧孔4带有一个限制流体只能从导管内流向导管外的单向阀5,所述单向阀5为片状,覆盖于相应的侧孔4上;单向阀5靠近导管本体1外端的一侧6与导管外壁相连接,所述任一侧孔4的轴线倾斜于导管侧壁,侧孔4的出口偏向导管本体1外端,所述侧孔4呈两列排布在导管上相对的两侧壁上,两列侧孔4的轴线同在一平面上,该平面与所述弧形开口3所在的平面相垂直,侧孔4、单向阀5和弧形开口3的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所述两列侧孔4在导管轴向上高度相交错地排布。
所述导管本体1及单向阀5的材料为硅橡胶和含氟聚合物的共混物,所述含氟聚合物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和全氟乙烯共聚物、氟乙烯和乙烯共聚物、氟硅聚合物或其类似物。
或者所述导管本体的侧壁分三层,内层和外层为含氟聚合物,中间层为硅橡胶,所述内层或外层含氟聚合物的厚度为1~50um,中间层硅橡胶的厚度为500~2000um。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进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所做的改变或其它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680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纤型可见光星形耦合器
- 下一篇:高效节能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