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型动圈式电声器件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74347.1 | 申请日: | 2006-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36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徐国荣;孙正;蒋正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裕成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9/02 | 分类号: | H04R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31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 动圈式 电声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微型受话器、微型扬声器的新型的微型电声器件。
背景技术
微型动圈式电声器件广泛应用于手机、MP3、笔记本电脑、电子辞典、掌上型游戏机等产品。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要求上述产品的外观和性能,都要求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并向微型化方向发展(有愈来愈小的趋势),由此各机体上规划给电声器件的安装空间十分有限,但却要求所安装的电声器件仍在限制条件下,发挥最佳效能。因此,微型动圈式电声器件由传统的圆形发展成多种外形结构,诸如长方形、跑道形等形状。这些新型电声器件往往采用类似形状的振膜,在常规设计中,音圈的形状仍为圆形,磁路系统仍为圆形结构,振动膜安装音圈位置也为圆形,这种结构简单,工艺上较易解决,生产也较简便,能满足产品性能的大部份要求,但有些指标很难改善和提高。因为圆形音圈在驱动非圆形振膜时,振膜的分割振动比圆形振膜时大,容易造成频响曲线的峰谷,加大失真,同时由于振动的不平衡使得电声器件电声转换能力的降低,灵敏度不高,输出声音减小,功率不易做大。此外,由于一般所用振膜是用高分子材料热压成形,振膜的等效顺性主要由短的一边决定。微型动圈式电声器件的几何尺寸很小,而圆形音圈不可能做的很小,因为要兼顾振膜长的一边的振动状况,所以圆形结构的电声器件的谐振频率很难做低,影响了其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非圆形微型动圈式电声器件(如长方形、跑道形等外形)中非圆形振膜振动时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一种新的微型动圈式电声器件的形状设计。采用新颖形状的磁路间隙及对应的音圈来驱动振膜,使得异形振膜各部份的受力情况与圆形电声器件中的圆形振膜受力状况相似。这样就可以提高灵敏度,降低失真,提高功率,拓宽有效频率范围。为发明提供了更多的使用范围。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微型动圈式电声器件,包括受话器和扬声器,包含有:一盆架7,是上下方向扁平的中空盆架,其外形轮廓呈二端为圆形的跑道形,该盆架7具有一朝上开放的容腔,该容腔内有一磁碗3;一振膜5,其形状对应于盆架7容腔的开口形状,其周边接合于盆架7,而放置于盆架7容腔的上面,音圈6安装在振膜5上;一磁钢2,放置于盆架7的磁碗3中;一极片1,放置于盆架7的磁碗3中,置于磁钢2上;一音圈6,放置于盆架7的磁路间隙4内,并结合于振膜5的底部;一前盖8,其形状与盆架7对应相似,呈二端为圆形的跑道形;并固定在盆架7上,前盖8上还有若干出音孔,其特征在于:磁碗3的形状呈椭圆形,振膜5上安装音圈6的地方,其几何形状呈椭圆形,磁钢2形状呈椭圆形,极片1的形状呈椭圆形,音圈6的形状为椭圆形。
由于本发明设计的振膜5、音圈6、磁钢2、极片1、磁碗3都采用椭圆形,且由于磁钢2、极片1、磁碗3组成的磁路间隙4与音圈6的几何形状为对应相同,故也为椭圆形,所以使得异形振膜各部份的受力情况与圆形电声器件中的圆形振膜受力状况相似。这样就可以提高灵敏度,降低失真,提高功率,能实现非圆形微型电声器件设计所要求的低失真、大功率、拓宽频率范围等优点。为发明提供了更多的使用范围。完成了发明任务。
附图及附图解释
图1是现有技术微型电声器件磁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微型电声器件中使用圆形磁路结构与异形音膜圆形音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磁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振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磁碗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磁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音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振膜结构示意图。
图1是传统的现有技术,在图1中,a是主视图。b是a的剖视图,图中,1是极片,2是磁钢,3是磁碗,4是磁路间隙,磁路间隙4的几何形状与极片1,磁钢2,磁碗3形状相同,为圆形。
图2也是现有的技术,图2中,b是主视图。a是的仰视剖面图,C是b的剖面图,图中,5是振膜,6是音圈,7是盆架,振膜5、盆架7的几何形状由传统的圆形发展成跑道形或矩形等形状,音圈6及磁路间隙4仍是圆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裕成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裕成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743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MEMS控制系统的增益归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