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控释药片激光打孔系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74990.4 | 申请日: | 2006-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21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梅林;王新;杨志刚;朱万兵;颜明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瑞驰电子技术工程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26/04 | 分类号: | B23K26/04;B23K26/06;B23K26/42;B23K26/3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1100江苏省南京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释 药片 激光 打孔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激光打孔装置,尤其是一种控释药片制剂工业化生产的激光打孔系统装置,属于制药装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控释药物又叫渗透泵制剂,是一种在表面包有半透膜的缓释片状制剂。通常需在半透膜上打出释放微孔,当制剂被服用后,体液中的水分可穿过半透膜进入制剂内芯,制剂内芯中的推进剂吸收水分子后开始膨胀产生泵帮效应--压力,同时制剂开始溶解,压力的增加迫使溶解的药物通过半透膜上已打出的释放微孔缓缓释放出来并扩散进入人体,达到稳定控制释放药物的目的,因此半透膜上面的释放微孔对于渗透泵制剂的释放质量至关重要,实验证明控释药物的释放速率与释放微孔的面积成正比。检索发现中国专利99103576.3“高速渗透泵激光打孔机”、02283653.5“一种双室渗透泵控释片激光打孔装置”和03270284.1 “全自动双室渗透泵控释片激光打孔装置”,这三份专利文件公布的激光打孔系统装置的共有特点和效果是:1.激光打孔的方向和位置静止固定,通过移动或翻动药片完成对药片双面打孔,因此需配置移动或翻动药片的机械装置,整个激光打孔机械装置结构复杂;2.激光打孔时刻药片需短时静止不动,不能形成连续生产;3.激光光束不可调控,因而无法调控药片上的释放微孔孔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控释药片激光打孔系统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控释药片激光打孔系统装置,该装置通过对激光光路的方向进行变换及激光光束的大小进行调节,可实现对控释药片连续精确的双面打孔并可控制打孔孔径,因此在减化装置结构的同时大大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同时降低设备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控释药片激光打孔系统装置,包括电控装置、激光发生装置、光路传导装置和振动输送装置,所述电控装置连有RGB传感器、光电开关和激光功率检测模块,并通过电缆与激光发生装置连接,所述激光功率检测模块置于激光发生装置的激光出口处,所述振动输送装置由振动盘、螺旋导轨和直导轨连接构成,所述直导轨穿过光路传导装置,所述RGB传感器设于直导轨的一侧,其改进是:所述光路传导装置包括分光镜、扩束镜和反射模块,所述反射模块由振镜、固定反射镜、上聚焦镜和下聚焦镜组成,所述直导轨穿过上聚焦镜和下聚焦镜之间;当所述振镜处于不偏转位置时,所述激光发生装置产生的激光束透过分光镜和扩束镜经振镜反射后到达下聚焦镜;当所述振镜处于偏转位置时,所述激光发生装置产生的激光束透过分光镜和扩束镜经振镜反射再经固定反射镜反射后到达上聚焦镜。
具体使用中,由激光发生装置产生的激光束先经过分光镜,其中2%激光束透射到激光功率检测模块,98%激光束透射到扩束镜,经过扩束镜的放大和改善后的激光束到达振镜,经过振镜反射到达固定反射镜,又经过固定反射镜反射到达聚焦镜,经过聚焦镜片聚焦后最后到达直导轨上运动中的药片表面,完成对药片表面半渗透膜的打孔。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控释药片激光打孔系统装置后,由于充分利用光的高速、定位精确和可任意变向的自然特点,通过增设光路传导装置,改变了现有控释药片激光打孔装置中习惯地保持激光束单一方向不动而只让药片移动的死板方式,通过灵活机动地改变激光束的方向及直径,可高速轻巧精确地完成对药片双面打制不同孔径的微孔,因此相比现有的控释药片激光打孔装置不仅大大提高打孔质量和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减化激光打孔装置的机构和降低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控释药片激光打孔系统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振动输送装置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控释药片激光打孔系统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控释药片激光打孔系统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瑞驰电子技术工程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瑞驰电子技术工程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749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舱室型气密门联动机构
- 下一篇:新型油井带压作业液压提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