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力驱动及离合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79332.4 | 申请日: | 2006-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65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马小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小安 |
主分类号: | H02K51/00 | 分类号: | H02K51/00;H02K49/10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申忠才;高燕云 |
地址: | 710061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力 驱动 离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磁力驱动及离合装置。
背景技术
联轴器和离合器是机械传动中常用的连接部件,其功能是在主动轴和从动轴间传递扭矩,能够改善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离合器还有控制主动轴与从动轴间结合、分离的作用。
磁力驱动的联轴器一般是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两部分分别安装有永磁体,靠两部分的永磁体间的磁力作用传递扭矩。现行的磁力驱动联轴器特别是稍大扭矩的永磁联轴器都设有内磁转子和外磁转子,由偶数个瓦片形的永磁体构成,瓦片形磁体的N、S极交替排列。这种结构导致只有内磁转子上的外弧形面与外转子上的磁体的磁体的内弧形面之间的磁作用力对旋转拖动有贡献,而磁体背面可产生的磁力对扭矩的传动没有贡献。
传统的机械离合器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借助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之间接触面上的摩擦力传递动力,反之,当两部分被分离,则二者各自处于自己的运动状态,互不相干。由于传统的机械离合器是靠摩擦力进行动力传动,在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结合或分离的过程中,也就是半离合状态,或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必然会有滑动摩擦的现象存在。摩擦运动必然会产生磨损,加之摩擦所产生的热量导致零件高温,都会使摩擦片品质逐渐恶化,甚至常有损毁现象发生。
现行的永磁离合器,主体结构与永磁联轴器相似,在其结合状态利用永磁体之间的磁力传输扭矩,其传输扭矩值可以设定,所传输的扭矩值不会超过该设定门限,否则会滑脱而处于滑差运动状态,在这种滑脱状态下仍然维持恒定的拖动转矩,即以该扭矩值传输动力,而不具备传统离合器所具有的明确的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完全分离而不传输动力的状态,因而只能被应用于较少的需要传输扭矩有限定值的特殊场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磁力联轴器和永磁离合器的缺点,提供一种设计合理、高效利用磁能、免维护的磁力驱动及离合装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主动轮上设置有由主动永磁体按S、N极性交替排列成圆环结构的主动永磁体组,每一个主动永磁体与相邻的主动永磁体的极性相反,相邻的主动永磁体之间留有间隙,从动轮上设置有由从动永磁体按S、N极性交替排列成圆环结构的从动永磁体组,每一个从动永磁体与相邻的从动永磁体的极性相反,相邻的从动永磁体之间留有间隙,在每一个主动永磁体的一个极端面上设置有主动外极靴、另一个极端面上设置有主动内极靴,在每一个从动永磁体的一个极端面上设置有从动外极靴、另一个极端面上设置有从动内极靴,在从动轮的轮轴上设置弹性体和可以沿从动轮的轮轴轴向移动的磁通短路盘。
本实用新型的主动外极靴、主动内极靴、从动外极靴、从动内极靴是由导磁材料制成L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主动永磁体和从动永磁体被夹装在内、外极靴之间,利用极靴将永磁体的N极S极的磁通导引到同一个圆弧面上,从而使主动磁转子和从动磁转子之间的永磁作用力即为永磁体N、S两极各自所能产生的磁力得以叠加,并且,极靴为L形,可使各磁体作用力面的面积小于永磁体磁极端面的面积,可以聚集磁力线,使得磁隙间的B值成倍增大,直至极靴的磁力作用面上的B值接近饱和,从而磁作用力也成倍增大。本实用新型在从动轮上设置一个可轴向移动的磁通短路盘,使整个装置具备离合器的功能。当不设置磁通短路盘时,本实用新型即可成为一个磁性联轴器。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高效利用磁能、非接触、无摩擦传动扭矩、免维护等优点,可在机械传动技术领域广泛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主动磁转子和从动磁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在图1、图2中,本实施例的非接触离合器是由主动轮1、主动外极靴2、主动永磁体3、主动内极靴4、从动外极靴5、从动永磁体6、从动内极靴7、弹性体8、磁通短路盘9、从动轮10联接构成。
在主动轮1上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安装有主动磁转子,从动轮10上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安装有从动磁转子。从动轮10与主动轮1安装在同一轴线上,从动轮10与主动轮1之间留有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小安,未经马小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793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信用二次电源装置
- 下一篇:车辆动能源辅助运转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