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心风可调直流燃烧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79696.2 | 申请日: | 2006-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86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06 | 分类号: | F23D1/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郑建 |
地址: | 71003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心 可调 直流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燃烧设备,具体涉及一种中心风可调直流燃烧器(以下简称中心风可调燃烧器)。
背景技术
我国电站锅炉燃煤品种杂,性能差异大。例如,某电厂同一台锅炉燃用煤的无灰干燥基挥发分(Vdaf)变化范围可以从15%变化到38%。当燃煤的Vdaf在20%以下时,该锅炉出现燃烧不稳现象,甚至出现锅炉灭火的问题;但当燃煤的Vdaf在30%以上时,该锅炉燃烧器的着火距离过近,甚至在燃烧器喷口内燃烧,导致该锅炉燃烧器喷口烧损,严重时还出现一次风管道烧损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锅炉的安全运行。
这一现象在我国电站锅炉并非个例,该问题在目前电厂入厂煤杂,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更为普遍,成为影响电站锅炉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造成这一安全隐患的主要根源是燃煤质量问题;另一原因是目前的燃烧器对燃煤的适应范围比较窄。
目前的燃烧器在单方面解决稳燃或喷口烧损方面都能满足锅炉要求,但却无法同时满足这两个在原理上相互矛盾的要求。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燃烧器自身所采用的着火原理单一,因而对煤种的适应性差。由此可见,要使燃烧器性能可以在稳燃和烧损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极端范围内进行有效调节,就必须使燃烧器通过调整能在着火原理上产生根本转变,这是提高电站锅炉燃烧器对煤质变化适应能力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调整来改变煤粉气流着火原理、从而扩大燃烧器对煤质适应性的中心风可调直流燃烧器。通过调节,该燃烧器在燃煤着火性能下降时将具有很强的稳燃能力;在燃煤着火性能优时则能够有效降地控制煤粉气流的着火时机,推迟煤粉气流的着火距离,保护燃烧器喷口不被烧损。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中心风可调直流燃烧器,至少包括燃烧器喷口及其外壳,其特征在于,在燃烧器喷口的外壳内沿壳体的长度方向放置第一上分割板和第一下分割板,由第一上分割板和第一下分割板将燃烧器喷口分割成上通道、中间通道和下通道,其中,中间通道为空气介质通道,上通道和下通道为煤粉气流介质通道。
在燃烧器喷口上密封连接有三通道方管,三通道方管有外壳,该三通道方管中设有第二上分割板和第二下分割板,将三通道方管内部分割为与燃烧器的上通道、中间通道和下通道相匹配的3个通道;在三通道方管后依次连接有粉管内方接圆管、风门前圆管,风门前圆管从一次风管穿出被引到炉外,在风门前圆管的炉外部分安装有风门调节机构,风门调节机构中设有由表盘控制的电动执行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利用分割板将燃烧器喷口分成上中下3个通道,并将中间通道作为二次风通道。当燃用难燃煤种时,关闭中间通道的二次风,此时,燃烧器中间的空气通道转变成为该燃烧器的内钝体,上下通道的煤粉气流在燃烧器出口中间区域卷吸高温烟气形成高温烟气回流区,并在回流区后混合成为一股。此种情况下,中心风可调燃烧器相当于带内钝体的单只直流燃烧器。由于内钝体所产生高温烟气回流区(内钝体的稳燃原理)和大功率燃烧器的强稳燃能力(稳燃能力与燃烧器功率成正比)的共同作用,中心风可调直流燃烧器具有很强的稳燃能力。
2、当燃用煤种的着火性能优良时,中间通道的二次风全部开启,高速空气流从中间通道喷射进入炉内,将中心风可调直流燃烧器分割成为功率减半的2只小燃烧器。此种情况下,从中间通道喷射而出的空气流和上下通道的煤粉气流形成3股平行射流,相当于布置方式为烟煤型的2只小燃烧器和一只二次风喷口。由于该2只小燃烧器喷口的功率是原单只燃烧器功率的一半,每只小燃烧器的稳燃能力随之大大下降;此外,中间通道的二次风气流相当于2股煤粉气流的冷却风,不但影响煤粉气流的着火过程;而且自身吸收热量,使燃烧器区域热负荷降低,这些方面的作用均使煤粉气流的着火距离推迟,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燃烧器喷口。
3、对于着火性能一般的煤种,通过中间通道二次风量的有效控制,可以人为地控制燃烧器出口高温烟气回流区的大小,以适应不同煤质的着火需要。因此,单就着火性能而言,中心风可调直流燃烧器对煤种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解决了现有燃烧器着火原理单一、对燃煤特性适应性差的弊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796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喷锌聚酯复合涂层的高速公路护栏
- 下一篇:外置式升降滑块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