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物高处及巷道风能收集发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97149.7 | 申请日: | 2006-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58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彭其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其明 |
主分类号: | F03D3/04 | 分类号: | F03D3/04;F03D3/00;F03D11/04;F03D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51湖北省武汉市汉阳***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物 高处 巷道 风能 收集 发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高处及巷道风能捕获收集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现有技术中的发电多为矿石、水、核能、风能等,它们有的造成环境污染,有的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即使在可再生风能的现有利用上,也只局限于风源条件较好,供输电不能到达的偏远海岛、牧区等,而能源需求量大的广大城市其高大建筑物及建筑物间的巷道,风道所形成的高处风,狭管风(穿堂风)的利用还是空白,它潜藏着巨大的能源价值,环保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利用建筑物高处及建筑物间巷道所形成的高处风能,狭管风(穿堂风)能发电,如此对风源的引导既可发挥风能可不断再生的优势,减少对其他能源的依赖,保护环境,又能减少狭管风(穿堂风)源对城市的破坏。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其目的的:建筑物高处及巷道风能收集发电系统是由聚捕风道、风力机、风道风力机支承三部分组成。
聚捕风道:为通过式过风管道,其造形可多种,(如圆形、方形等)风道两头设计有漏斗形风道口,以利尽可能大的聚积捕获风源,聚捕风道道身为狭管风道,狭管风道将两漏斗形风道口连为一体,狭管风道道程要尽可能短,以利风能快速通过,使之更好地产生狭管风效应,聚捕风道制作材料多为聚脂纤维,(以利减轻自身重量)聚捕风道通过风道风力机支承牢固相连于建筑物高处及巷道内。
风力机:为一整体风力发电机组,(包括风轮、机舱、发电机、储能机构,控制机构、机架等)风力机装置于狭管风道内(它可根据风道大小多个布置)并和聚捕风道通过风道风力机支承牢固相连于建筑物高处及巷道内。当风通过聚捕风道时作功,推动风力机的风轮转动,即而带动发电机发电及其他功能机构工作,从而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电能。所发电能可并网使用,也可离网单独使用,也可和其他能源结合使用,就是说当风源条件较好时尽量用风能、风源条件差时就用网电或其他结合能源。
风道风力机支承:为聚捕风道、风力机和建筑物之间的过渡装配支承件,它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建筑物所处的不同位置、状况,采取相应支承方式牢固地将聚捕风道,风力机装置于建筑物高处及巷道内(如:房顶支承,两房屋间巷道高处侧挂支承,两房互连支承等),该支承多为金属材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给出:
附图说明:附图为三种状况下整体轴测示意图,图1是该实施例中顶装置图,图2是该实施例中巷道装置图,图3是该实施例中侧装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图中三种状况都表示一种建筑物高处及巷道风能收集发电系统,它包括聚捕风道(1)、风力机(5)、风道风力机支承(6)三部分,其特征是:聚捕风道(1)为通过式过风管道,两头设计有漏斗形风道口(3)漏斗形风道口(4),道身为狭管风道(2),狭管风道(2)将漏斗形风道口(3)漏斗形风道口(4)连为一体,聚捕风道(1)通过风道风力机支承(6)牢固相连于建筑物高处及巷道内,风力机(5)为一整体风力发电机组,其装置于狭管风道(2)内,并和聚捕风道(1)通过风道风力机支承(6)牢固相连于建筑物高处及巷道内,风道风力机支承(6)是聚捕风道(1)风力机(5)和建筑物之间的过渡装配支承件,它牢固地将聚捕风道(1)风力机(5)装置于建筑物高处及巷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其明,未经彭其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971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信道制式电视机
- 下一篇:具GPS的影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