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简约式光电模块拉环解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97448.0 | 申请日: | 2006-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605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罗剑峰;全本庆;宋蓓莉;周芸;曾宪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2 | 分类号: | H04B10/02;G02B6/24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瑞棠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简约 光电 模块 拉环 解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通信领域中热插拔型光电模块的解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带尾纤光电模块和电连接模块拉环式解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热插拔尾纤型光电模块的解锁装置主要是推拉式,即在管壳上方插入一推块;推动推块,笼子的锁扣弹片被向上顶起而解锁。推拉式的解锁装置的拉环,需要使用较大的力才能解锁。传统的拉环结构无法在尾纤型模块上使用,因为解锁时需要将拉环拉起,而未达到解锁位置,拉环手柄部位就被尾管挡住,根本不能达到解锁的目的。此外,传统拉环结构的热插拔模块解锁前必须先拔掉光纤连接器,对光纤连接器的寿命有一定的影响。现有拉环结构复杂,生产困难。因此,需要新环式解锁装置来解决现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简约式光电模块拉环解锁装置;该装置是一种装配和操作均简单的实用结构,适应通信设备发展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将现有结构的拉环和制动片一体化形成新的拉环简化结构,使解锁转动的距离变短,让带尾纤模块和电缆连接模块的拉环结构成为可能,同时提供了自动复位装置。
如图1,本实用新型由底座1、上盖2、拉环3、螺钉4、弹簧5、压块6组成;
其位置和连接关系是:
底座1和上盖2通过螺钉4连接;弹簧5置于上盖2的两圆形凹槽内,作用于拉环3和上盖2之间;拉环3通过转动销由上盖2和压块6形成的孔固定;压块6通过螺钉4固定在上盖2上;
所述底座1是一种和上盖2相配合的长方形腔体;
所述上盖2是一种有孔和槽的长方形腔体;
所述拉环3是一种口字形的闭环;
所述压块6是一种包括下面6c和拉环转动止位面6d的长方形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拉环3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拉环3上的卡头3d同时转动,使卡头3d通过转动脱离笼子的卡孔达到解锁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拉环3始终受到弹簧5提供的一个阻力,当拉环3完成解锁动作外力松开拉环的时候,弹簧5就使拉环3复位。拉环3碰到压块6的拉环转动止位面6d停止运动,完成自动复位到工作位置的动作。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1、集转动装置和制动装置位于一体,优化了结构,简化了零件的加工难度,提高了零件的可靠性;
2、模块的安装、解锁操作完全符合人们日常习惯,无需刻意识记;
3、模块的装配非常简单,装配速度可以得到保证;
4、拉环可以自动回位,无需人工恢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底座1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盖2结构示意图;
图4为拉环3结构示意图;
图5为压块6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起始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最终位置示意图。
其中:
1-底座;
2-上盖,
2a-螺钉连接孔,2b-左端上面,2c-拉环转动销定位槽,
2d-拉环卡头沉入槽,2e-压块固定螺孔,2f-弹簧定位槽;
3-拉环;
3a-弹簧定位槽,3b-转动销,3c-内侧面,3d-卡头;
4-螺钉;
5-弹簧;
6-压块,
6a-拉环转动销定位槽,6b-螺钉孔,6c-下面,
6d-拉环转动止位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
一、非标准件的结构
1、底座1
如图2,底座1是一种和上盖2相配合的长方形腔体。
2、上盖2
如图3,上盖2是一种有孔和槽的长方形腔体;上盖2的左上方有螺钉连接孔2a、左端上面2b、拉环转动销定位槽2c、拉环卡头沉入槽2d、压块固定螺孔2e、弹簧定位槽2f。
3、拉环3
如图4,拉环3是一种口字形的闭环,拉环3上设置有弹簧定位槽3a、转动销3b、内侧面3c、卡头3d;
4、压块6
如图5,压块6是一种包括下面6c和拉环转动止位面6d的长方形板;下面6c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拉环转动销定位槽6a;下面6c的中间设置有螺钉孔6b。
二、本实用新型的配合
1,上盖2、拉环3、螺钉4、弹簧5和压块6的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974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