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压式环流破壳沼气池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98557.4 | 申请日: | 2006-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78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莫少坚;冯志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志坚;莫少坚 |
主分类号: | C12M1/107 | 分类号: | C12M1/107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荣久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荣玖;周小芹 |
地址: | 545001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压 环流 沼气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产沼气的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环流破壳功能的塑料沼气池。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使用的沼气池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沼气池在发酵过程中,发酵物料浮于水面上,表层和高出水位的部分物料,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充分发酵和细菌分解,就形成了一层硬壳,这种现象叫结壳,它会影响沼气池的正常产气或停止产气。
为解决结壳问题,02236306.8专利等公开了一种自动循环、防结缸的沼气池,在发酵池的进料口上面设置有一个防结缸网,并设置有一连接出渣间和进料管上部的自动导流管,沼水通过自动导流管自动回流产生循环,它对防止结缸和促进沼水自动回流,并参与沼水发酵料的再次发酵分解,破坏沼气池结壳形成,提高沼气池的产气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沼水通过连接出渣间和进料管上部的自动导流管产生循环的结构比较复杂、其效果还不够理想。其次,当生产沼气的原料是如秸杆、稻草类物料时,在发酵池中,向上浮力较大,对防结缸网产生一个向上的弧形浮力、防结缸网变成弧形,该弧形甚至高出上层沼液面,使秸杆、稻草类物料聚集在弧形处,不被沼液浸泡,不能尽快分解发酵,而且防结缸网长时间处于受力状态,容易损坏,丧失功能。因而,其防浮料效果还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环流破壳、防浮料效果好、安全性能好,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沼气池,以更好地解决沼气池存在的结壳问题。
解决其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压式环流破壳沼气池,包括带进料管和出气管的发酵池及贮气室,带出料管的出渣池,水压池,所述的发酵池与出渣池、水压池分别连通并同时位于一个带有活动盖的柱形容器内并被隔板隔开,该柱形容器下部是发酵池,中部是贮气室,上部是出渣池和水压池,进料管从沼气池顶部直达发酵池中部,出料管上部固定在出渣池底部的隔板上,下端伸入发酵池底部,上部的水压池内设置有两个与下部发酵池相连通的循环管,其中,靠近进料管的一根是循环回流管,该循环回流管伸入发酵池上层沼液区,其下端端口设置有一单向开启的活动阀门,靠近出料管的一根是循环水压管,该循环水压管伸入发酵池中层沼液区,连通水压池的一端有一单向开启的活动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发酵池的中上部沼液面以下的池壁上固定有一物料拦截网,在物料拦截网下方连接有3~20条拉力绳,该拉力绳一端均匀分布地与物料拦截网固定相连,另一端均匀分布地固定在物料拦截网下方的池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改进方案是:在物料拦截网上方设有3~10条压板条,该压板条均匀分布地固定在物料拦截网上方的池壁上。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之水压式环流破壳沼气池与现有的沼气池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发酵池内的沼液能多次反复的内、外,上、下地环流利用,并参与浮水发酵料的再次发酵分解,使发酵分解更充分,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结壳的形成,大大提高沼气池的产气量:
本实用新型之水压式环流破壳沼气池上部的水压池内设置有两个与下部发酵池相连通的循环管,其中,靠近进料管的一根是循环回流管,该循环回流管伸入发酵池上层沼液区,其下端端口设置有一单向开启的活动阀门,靠近出料管的一根是循环水压管,该循环水压管伸入发酵池中层沼液区,该循环水压管连通水压池的一端有一单向开启的活动阀门,当不用气时,循环回流管下端的活动阀门会自动关闭,而沼液会随着气压的上升沿着循环水压管进入到水压池;当用气时,发酵池气压减低,靠近出料管的循环水压管的单向开启的活动阀门会自动关闭,而靠近进料管的水压池内的沼液冲开单向阀沿着循环回流管回流到发酵池内拦料上的沼液层,沼液如此进行多次的反复循环发酵,并参与浮水发酵料的再次发酵分解,使浮水发酵料发酵分解充分,而且又不结壳,既增加产气效果,又通过环流达到破壳的目的。
2、安全性能好: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之水压式环流破壳沼气池的上部的水压池内设置有两个与下部发酵池相连通的循环管,当贮气室内的气压达到最大设计安全系数时,沼气会通过循环回流管自动排气,从而达到防止沼气池池体爆炸的有效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志坚;莫少坚,未经冯志坚;莫少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985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