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通用型内孔环槽深度测量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98593.0 | 申请日: | 2006-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88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18 | 分类号: | G01B5/18;G01B5/08 |
代理公司: | 十堰博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秀英 |
地址: | 430056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用型 内孔环槽 深度 测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内孔环槽深度测量装置,涉及一种通用型内孔环槽深度测量表。
背景技术
在机械测量中,对测量内孔中的环槽直径尺寸,目前还没有一种通用型的标准量具,尤其是对各种深孔中的内环槽无法进行测量时,只能针对比较浅的内孔或零件制作专用检具,无检具时加工者一般靠机床刻度进刀间接保证,对于浅孔内环槽深度测量,常用量具中有一种带加长型测爪的数显卡尺,它主要由主尺、固定测爪、移动测爪及数显装置组成。测量时两测爪放入环槽中,两手拉紧测爪上下移动找正两测爪与孔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数显读数为最大值时为环槽直径。此种方法受人为的因素较大,测量力不同,测量数值也不同,由于加长测爪的测量刚性差,孔中心找正不准确等因素,使测量误差增大。数显卡尺受测爪长度限制,对深孔中环槽直径无法测量。
专用检具中,有一种剪刀式的内卡钳表,其结构是由两薄片式的固定测杆和活动测杆、销轴、测头、拉簧、手把及百分表等组成,两薄片式的测杆用销轴连接,两测头装在测杆前端的两侧,把手装在固定测杆的后端,拉簧将两测杆连接,百分表安装在固定测杆上。使用该检具测量时,平衡稳定性差,不容易找正中心,使测量误差增大,目前计量部门已限制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带加长型测爪的数显卡尺及内卡钳表测量内孔环槽深度时测量误差大,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对深孔及浅孔中环槽的深度都能测量的通用型内孔环槽深度测量表。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通用型内孔环槽深度测量表,包括一根圆柱杆,圆柱杆内设有后大前小的阶梯内孔,一根芯杆的前端轴颈与小内孔滑动配合,芯杆与圆柱杆之间设有使芯杆向前回位的回位弹簧,其特征在于:在圆柱杆的前端设有径向孔,径向孔内装有带可换测头的测头销,测头销与径向孔滑动配合,测头销的后端设有45°斜面;芯杆前端为锥面,顶在测头销的45°斜面上;圆柱杆后端固定有百分表,百分表的测头顶在芯杆的后端;在圆柱杆上与测头销一侧的外圆上镶嵌有磁铁,磁铁与外圆面相平。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在圆柱杆的外圆上套有一限位挡块,限位挡块可沿圆柱杆移动,限位挡块通过锁紧螺钉组件锁紧在圆柱杆上。
测量原理:测量前先校对百分表零位,将圆柱杆平放于两等高基准块上,根据环槽深度选择校对块规,块规加标准垫块尺寸为等高基准块厚度减去环槽深度,块规及垫块放在测头下面,手握限位档块靠紧基准块立面左右转动表杆,使测头压向垫块面约0.5mm,找出最小值时表针对零位,即可测量。表杆外圆上的磁铁吸紧孔壁,芯杆与测头销在圆柱杆上的各自孔中滑配合,芯杆前端锥面顶在测头销斜面上,当测头销克服芯杆上弹簧压力向内移动时,迫使圆锥面沿45°斜面移动,从而使芯杆沿自身轴向移动,百分表测头压在芯杆的后端面上,由于锥面的运动轨迹为45°关系,因此百分表示值为槽深实际测量值。测量表是通过精确测量内孔的中单向环槽深度,再乘以2加上实际孔径尺寸,经计算得出环槽直径,它可满足φ20mm以上孔径,环槽轴向深度在300mm以内的各种直环槽、角度环槽、圆弧环槽的深度测量,环槽直径精度可达0.02m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使用方便,通用性强,可满足各种直径和深孔环槽的测量,可在加工中使用。设置磁铁,测量时圆柱杆基准外圆可紧贴孔壁,芯杆的移动与测头销的移动是1∶1的关系,数字直观准确,测量精度可达0.01mm~0.02mm。当设有限位挡块时,测量时压紧孔口端面,可限制表杆的轴向串动及水平和垂直两个旋转自由度,进一步保证测量稳定可靠。该测量表可用于测量环槽距端面300mm以内的,孔径在φ20mm以上各种内孔中的环槽深度。该通用型内环槽深度测量表解决了常用标准量具不能有效测量,具有通用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沿A-A剖视图。
图中所示:1、百分表,2、压盖,3、定位夹套,4、回位弹簧,5、限位套,6、过渡杆,7、圆柱杆,8、芯杆,9、测头销,10、限位螺钉,11、可换测头,12、磁铁,13、顶丝,14、限位挡块,15、T形螺杆,16、蝶形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985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