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扳葫芦防轻载失灵的换向棘轮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05635.9 | 申请日: | 2006-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17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树忠;钱阳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树忠 |
主分类号: | B66D3/16 | 分类号: | B66D3/16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允姿 |
地址: | 3124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葫芦 防轻载 失灵 换向 棘轮 机构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手扳葫芦防轻载失灵的换向棘轮机构是一种用于手扳葫芦的传动装置,是手扳葫芦的重要部件。
二、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生产的手扳葫芦的升降是通过对换向棘轮的变向来实现,通过手柄的反向转动使摩擦片松开实现重物的下降,摩擦片所能松开的最大间隙等于换向棘轮的最大移动距离,此值由开槽螺母的位置来控制。在实际操作中当起吊较轻载荷时,由于自由端链条缠绕、打结、障碍物等原因造成重物无法下降,待理顺链条后再继续下降时有可能会出现重物自由下坠、制动失灵的现象,即轻载释放失灵。这主要是由于换向棘轮、隔套与开槽螺母过分挤压产生较大的静摩擦力从而使换向棘轮与开槽螺母一起转动无法分离,使换向棘轮在轻载释放时不能贴紧摩擦片,从而导致制动失灵重物下坠现象。
三、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实用新型手扳葫芦防轻载失灵的换向棘轮机构克服了现有机构产生滑动摩擦导致换向棘轮与开槽螺母无法脱开的难点,提供一种换向棘轮、隔套与开槽螺母间只存在滚动摩擦力从而消除了脱开时的摩擦阻力矩的手扳葫芦防轻载失灵的换向棘轮机构。
本实用新型手扳葫芦防轻载失灵的换向棘轮机构主要由:换向棘轮1、隔套2、推力滚针轴承3、推力垫圈4、长轴5、开槽螺母6构成,其技术特征在于:换向棘轮1旋入长轴5中,并可通过旋转轴向移动,隔套2位于换向棘轮1右端孔中,推力滚针轴承3设在隔套2右端,轴承3右端装有推力垫圈4,最右端为开槽螺母6由开口销固定。当调整拨块7至上升位置,通过手柄带动换向棘轮1,此时属正常起吊状态,换向棘轮向左移动,滚针轴承松开不起作用;当调整拨块7至下降位置,通过手柄作用换向棘轮1沿长轴5向右移动,带动隔套2、推力滚针轴承3、推力垫圈4移动,直到与开槽螺母6接触;当起重链条受阻挡但仍转动手柄时,换向棘轮通过隔套与轴承接触面间只存在滚动摩擦,因此正转时换向棘轮不会产生摩擦阻力矩从而使制动灵活,而没有轴承时换向棘轮、隔套与开槽螺母间就会存在摩擦阻力矩使制动不灵活。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一)葫芦在轻载释放时制动性能好。(二)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手扳葫芦防轻载失灵的换向棘轮机构。图中1换向棘轮、2隔套、3推力滚针轴承、4推力垫圈、5长轴、6开槽螺母、7拨块。
图示说明:图1手扳葫芦防轻载失灵的换向棘轮机构,长轴5在其中心部位,右端旋入换向棘轮1,在换向棘轮1右端孔内分别依次装入隔套2、推力滚针轴承3、推力垫圈4、最后旋入开槽螺母6至台阶面为止并用开口销固定。
五、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手扳葫芦防轻载失灵的换向棘轮机构的安装与使用过程作进一步说明:安装时先把换向棘轮1旋入到长轴5中,使换向棘轮左端与摩擦片紧贴,再在换向棘轮右端安装隔套2、推力滚针轴承3、推力垫圈4使之进入换向棘轮的孔中,最后安装开槽螺母6至长轴退刀槽底部为止,并用开口销固定。拆卸时先从右端开始,依次折卸十分方便。使用中当起吊重物时换向棘轮1就紧贴摩擦片,当下降重物时,如出现链条不畅时换向棘轮1、隔套2通过推力滚针轴承3、推力垫圈4与开槽螺母6只存在滚动摩擦力,当轻载链条继续下降时换向棘轮就马上脱开保持与摩擦片间合适的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树忠,未经陈树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056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