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消声器总成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07419.8 | 申请日: | 2006-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86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杜开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10 | 分类号: | F01N1/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消声器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声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在消声管周围设有消声材料的新型消声器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消声器总成主要包括中消声器和主消声器,中间消声器两端连有进气消声管和排气消声管,进气消声管和排气尾管上均设有消声孔,消声孔一般设置为200孔,消声器由桶体和连接在桶体两端的两个端盖组成,桶体为一块金属钢板卷成两端开口的长方体形状,端盖为长方形片状结构,端盖的形状与桶体的端口相配合。该消声器总成安装在汽车上工作时,由于该消声器为抗性消声器,所以当噪音从进气消声管进入消声器后,消声器对噪音的吸收很少,当噪音从排气尾管出去时,其频率表现为高频噪声仍然较高,使得汽车在开动时噪音较大,直接影响到乘客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消声器,主要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消声器对噪音吸收效率较低,当噪音波形从排气尾管通过时,其频率仍然较高,汽车在开动时驾驶员座椅位置下部噪音较大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通过在消声管周围设有消声材料的使得消声器吸收噪音效果较好的新型后消声器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新型消声器总成,包括消声器和其两端连接的进气消声管和排气消声管,进气消声管和排气消声管上均设有消声孔,消声器由成型筒体和焊接在桶体两端的两个端盖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内的进气消声管和排气尾管的外表面设有吸声材料。筒体内的进气消声管和排气消声管的外表面包有吸声材料,高频噪音波形在通过消声器筒体内消声管时,穿过消声孔经包在消声管外的吸声材料吸收过滤后,其高频噪声波形大大削弱,降频后的噪音波形通过排气消声管排出后,大大减小了高频噪声给乘客耳旁带来的轰鸣声。
作为优选,所述的筒体为圆柱体形,所述的端盖为圆台形或半碗形。
作为优选,所述的吸声材料为隔音棉。吸声材料采用对噪音的吸收效果较好的隔音棉,噪音在经过隔音棉后,大部分都被吸收。
作为优选,所述的消声孔为500~1000目。消声孔的孔目为500~1000目,吸声效果较好。
作为优选,所述的隔音棉为管状结构,隔音棉套设在桶体内的进气消声管和排气消声管的外表面。吸收噪音比较充分,有利于对噪音波形的吸收。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2.在消声器的桶体内的进气消声管和排气消声管的外表面设有吸声材料,噪音在经过吸声材料的吸收过滤后,其频率大大降低,消声效果好;3.隔音棉以套管形状套设在桶体内的进气消声管和排气尾管的外表面,吸收噪音比较充分。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的桶体部分的剖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端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一种新型消声器总成,包括消声器7和其内部的进气消声管2和排气消声管3,进气消声管2和排气消声管3上均设有消声孔6,且进气消声管2和排气消声管3上的消声孔6均设有760目,消声器7由桶体1和焊接在桶体1两端的两个端盖4组成,桶体1为圆柱体形,端盖4为圆台形(参见附图1),端盖4的底面积较大的一端与桶体1相接,端盖4与桶体1通过罗纹相配合;桶体1内的进气消声管2和排气消声管3的外表面上设有隔音棉5,隔音棉5为管状结构,隔音棉5套设在桶体1内的进气消声管2和排气消声管3的外表面(参见附图2)。
当噪音从进气消声管2进入消声器7后,先经过进气消声管2外表面包有的隔音棉5的吸收,其频率有所降低;噪音波形在经过排气尾管3外表面的隔音棉5,进一步被吸收降频,进入排气消声管3后噪音的频率大大降低,达到消声的目的。
实施例2:一种新型消声器总成,包括消声器7和其内部的进气消声管2和排气消声管3,进气消声管2和排气消声管3上均设有消声孔6,消声器7由桶体1和焊接在筒体1两端的两个端盖4组成,筒体1为圆柱体形,端盖4为半碗形(参见附图3),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074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