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相电子式遥控智能电能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11837.4 | 申请日: | 200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24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继忠;张仁蓉;余国辉;李享友;李海俊;周孔均;唐晓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源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2/06 | 分类号: | G01R22/06;G07F15/06;G08C23/04;G08C25/00;H04L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晓兵;李玉盛 |
地址: | 400041重庆市高***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相 电子 遥控 智能 电能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能计量装置,尤其是非接触式的单相电子式遥控智能电能表。
背景技术
随着计量装置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机械式电能计量装置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遥控智能、预付费型电能表应运而生。传统的预付费电能表主要有如下三种:电钥匙型、插座型电卡和卡片式IC卡,电钥匙型、插座型电卡因存在使用不便、故障率高、容易窃电等缺点,已经被淘汰或正在被淘汰。而对于智能IC卡表,如专利名称为“红外智能卡电能表”、专利号为ZL98252392.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件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在电能表中设置数据处理单元(单片机)、红外线接收器等,用户持与红外线接收器相配对的红外卡在电力销售部门购电,电力销售部门将购电量输入到红外卡内,用户持红外卡在自用电表处按发送按钮,就能将已购电量输入电表内,实现非接触操作购、售电的目的。但,现有遥控智能、非接触式的电能表,由于采用CPU卡作为数据信息的传输介质,而卡表是由生产厂家提供,而其内的控制程序的设计是由电表厂技术人员或委托的第三方人员完成的,上述人员完全掌握该系统安全的核心内容,且掌握核心内容的人员会越来越多,存在泄露的风险,而一旦泄密,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另外,该种方式的密码或密匙比较简单,相对而言容易破解,存在被攻破、被解码的风险,很不利于电力系统的管理,造成系统运行的不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够自动识别遥控器输入信号的真假、对该输入信号进行解密、与遥控器之间双向数据交流的电子式遥控智能电能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单相电子式遥控智能电能表,包括电压电流采样模块,脉冲输出模块,计度器,电量计量模块,中央处理单元,电源,显示装置,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设置红外通信模块与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电连接,红外通信模块包括红外接收部分与红外发射部分;设置解密加密模块与所述的中央处理单元电连接,对红外通信模块的红外接收部分接收的密文进行解密;
更进一步的特征是:解密加密模块对中央处理单元经红外通信模块的红外发射部分向外发出的数据进行加密。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式遥控智能电能表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1、保密性强,生产厂家生产电能表后,由电力管理部门进行密钥替换,接触该核心内容的人员极少,且都是高级管理人员。
2、破解每只电能表密码的成本极高,并且破坏另一只电能表密码需要相同的代价,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几乎不会被破解。
3、电能表与对应的遥控器之间是双向数据传输,电能表、管理系统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分析、认证,保证安全、稳定运行。
4、属于红外预付费、非接触式的电能表,用户使用方便,电力管理部门便于管理。
5、通过采用红外通讯技术,电能表上不需要开口,克服了IC卡式电能表触点易氧化、插口易受攻击、抗腐蚀能力弱等缺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能表结构框图;
图2是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电路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中,1-电压电流采样模块,2-脉冲输出模块,3-计度器,4-电量计量模块,5-中央处理单元,6-电源,7-显示装置,8-红外通信模块,9-继电器,10-解密加密模块;
本实用新型电能表,包括电压电流采样模块1,脉冲输出模块2,计度器3,电量计量模块4,中央处理单元5,电源6;电压电流采样模块1,脉冲输出模块2,计度器3分别与电量计量模块4电连接,电压电流采样模块1分别对输入电能表的电压、电流进行采样,作为计量信号,脉冲输出模块2能对外输出信号,供外界需要时的测试、校验等使用;计度器3是外接的计数装置,能按照其内设定的频率计数,如发出200个脉冲就计量为1度电;电量计量模块4计量所耗用的电能,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计量芯片,如ADE7755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源电力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科源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118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浸渍成型用组合物及浸渍成型品
- 下一篇:稳定的聚碳酸酯聚酯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