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释药电子胶囊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12050.X | 申请日: | 200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99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皮喜田;刘洪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D7/00 | 分类号: | A61D7/00;A61M31/00;A61K9/48;A61B5/06;G08C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44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胶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种释药电子胶囊,特别涉及一种向消化道中释放药物的装置,用于在动物或人体的消化道遥控放物质,如药物、食物、标记物等。
背景技术:
电子胶囊是一种基于微机械电子技术的药物释放系统,可以通过体外遥控,控制药物在消化道的释放时间及释放位置,在临床治疗、药物消化道吸收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中国专利CN1600279A中、CN1209997B中,均公开了遥控电子胶囊的方案,当前技术方案在储药仓和驱动机构、电路之间,存在一个活塞,活塞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确保药液不进入控制机构和电路,在释放药物时,当前技术方案的驱动力一般由弹簧类结构提供,一个压缩的弹簧被释放后产生的推力驱动活塞,从而将药物推出释药仓。
根据实用新型人所在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当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当活塞朝向储药仓一端运动时,活塞和驱动机构、控制电路一端的密闭仓将产生负压,所述密闭仓中的空气越少,产生的负压力就越大,为了节约空间,所述密闭仓中往往刚好容量电路器件,空气所占的体积非常少,根据计算,密闭仓产生的负压力较大,该负压力阻碍活塞向前运动,而且,活塞向前运动的过程中,负压力也逐渐增大,一般而言可达到5-10牛顿,为了克服负压力的影响,驱动机构的驱动力必须足够强大,在微型电子胶囊的微小空间中,驱动机构一般均为微型器件,难于提供足够强大的驱动力,而足够驱动力的弹簧必须用更强的材料来固定,进一步增加了制造难度;另外,密闭仓产生的负压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活塞密闭略差,负压力将可能将药液吸入密闭仓,而不是释放入消化道,这种情况在试验中经常发生,使得药物释放的可靠性降低,为了提高活塞密闭的可靠性,活塞和活塞壁的摩擦力一般要增加,进一步增加了驱动机构的负荷,又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的制造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克服空气负压力、可靠性高、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的一种释药电子胶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释药电子胶囊,包括外壳、电源机构、控制电路、驱动机构、活塞、药物释放通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释药电子胶囊的驱动机构包括微型推进器,该微型推进器包括点火器、推进剂仓、喷口、推进剂,一种释药电子胶囊的控制电路发出释药信号后,点火器和电源电路接通,点火器点燃推进剂,推进剂点燃后产生气体和热量,膨胀的气体从喷口喷出,产生的推进力施加于活塞上,活塞向前运动并打开药物释放通道机构,将药物释放出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为:所述的一种释药电子胶囊吞服进入消化道以后,释药电子胶囊中的控制电路接收到外界发出的遥控信号后、或者控制电路中自身产生一个控制信号,点火器和电源电路接通,点火器点燃推进剂,推进剂点燃后产生气体和热量,热膨胀气体从喷口喷出,产生的推进力施加于活塞上,活塞向前运动并打开药物释放通道机构,将药物释放出来。
所述的点火器可以包括一个微型薄膜电阻,其结构为:微型薄膜电阻为厚度小于0.1mmm的金属薄膜或者半导体材料薄膜,微型薄膜电阻具有小于0.2mm的支撑基底,支撑基底的面积大于薄膜电阻的面积,支撑基底的边缘具有支撑肩,形成桥式结构,微型薄膜电阻所在位置的支撑基底成为桥面。上述桥式结构,支撑基底下面为良好绝热的不流动空气层,有利于减少散热,使得微型薄膜电阻的温度快速升高。
所述的点火器上可以覆盖一层起爆药剂,起爆药物的覆盖厚度在0.01-0.5mm之间。起爆药剂的目的是利用起爆药剂引燃推进剂,起爆药剂的点燃温度低,有利于降低点火器的功耗。
所述的推进剂仓的底部和点火器距离为0.05~1mm之间,推进剂仓的底部具有直径在0.1-1mm之间的圆通孔。所述圆通孔的用途是起爆药剂的产生的火焰、高温气体可以通过该通孔进入推进剂仓,从而引燃推进剂。所述的推进剂仓的底部可以包括一层聚合物薄膜,薄膜厚度小于0.1mm。该聚合物薄膜可以对推进剂进行密封,例如液态推进剂,起爆药剂的产生的火焰、高温气体可以快速熔化聚合物薄膜,并引燃推进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120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直烧式节能热风炉
- 下一篇:一种多边形逆流式冷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