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管杆波动偏磨油气混抽泵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17581.8 | 申请日: | 2006-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58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朱汉卿;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汉卿;朱杰 |
主分类号: | F04B47/02 | 分类号: | F04B4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4000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管杆 波动 油气 混抽泵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井下工具。
技术背景:
原油生产中,管杆偏磨是生产中的主要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场主要采取加扶正器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传统认为发生管杆偏磨是油井造斜形成的。通过对有杆抽油井井况统计表明:超过86%的油井井筒不存在相对弯曲,却发生偏磨现象。下入抽油杆扶正器时,在加扶正器的井段上部发生偏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管杆波动偏磨油气混抽泵,它是解决有杆抽油井抽油泵的活塞接近液面时,减轻活塞对液面的撞击效应,防止活塞速度减少过大而引起与之相连的抽油杆在油管内积存而发生的偏磨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将抽油泵活塞的下接头设计成流体进口直径大,出口直径小且过高度增加了的过流通道,其特征是:构造从上到下依次为流体出口(1)、上压紧面(2)、丝扣(3)、流体入口(4),抽油泵活塞下接头是一个流体出口(1)直径相对于流体入口(4)直径小且高度增大了的空圆台状过流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现有的抽油泵活塞下接头较短且圆柱状的过流通道不易使活塞游动凡尔打开,活塞速度降低较大,抽油杆在油管内积存的可能性增大,容易造成抽油杆和油管摩擦而缩短检泵周期;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的抽油泵活塞下接头原有的圆柱形过流通道改变为倒放的漏斗形状,同时增大过流通道的长度。这样设计可减少活塞和液面撞击的瞬间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同时随着活塞下行,在倒放的漏斗状过流通道内形成一个入口压力小,出口压力大的顶力,使游动凡尔球相对原来条件下提前打开,活塞协调下行,避免或减少抽油杆柱在生产管柱内的积存而发生偏磨现象
管杆偏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找出产生管杆偏磨的机理:抽油泵活塞下行过程中,活塞撞击液面,使活塞下行的速度瞬间大幅度减少,造成抽油杆在油管内积存,结果使抽油杆在油管内磨擦下滑形成偏磨。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矛盾的焦点是在活塞和液面的撞击过程中,延长撞击时间并使游动凡尔球及早打开,以便让流体协调进入生产管柱,而不使活塞下表面和液面撞击时,造成向下的运动速度急剧减小而造成抽油杆在生产管柱内积存。因此需改变活塞下游动凡尔座的压紧接头,使活塞压紧接头在原来功能的基础上,再具有缓冲碰撞反作用力,大幅度增大导流通道内的压力,使游动凡尔球及时打开。本设计改变可减少活塞和液面撞击的瞬间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同时随着活塞下行,在倒放的漏斗状过流通道内形成一个入口压力小,出口压力大的顶力,使游动凡尔球相对原来条件下提前打开,活塞协调下行,避免或减少抽油杆柱在生产管柱内的积存而发生偏磨现象。
原来活塞压紧接头的结构如说明书附图中图1、图2两种情况:其中图1代表70、57抽油泵的活塞下接头;图2代表50、44、38、32抽油泵的活塞下接头。图3表示改变结构后的70、57、50、44、38、32抽油泵活塞下接头的油气过流通道改变为空圆台ABCD,并且其高度是原来的2.5倍左右,同时油气过流通道空圆台ABCD的上圆面直径相对于原来尺寸进行缩小,下圆面直径相对于原来尺寸进行扩大。形成进口的大出口小的过流通道。这样改造后活塞协调下行,避免或减少抽油杆柱在生产管柱内的积存而发生偏磨现象。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由一个部件构成。
图1代表70、57抽油泵的活塞下接头;图2代表50、44、38、32抽油泵的活塞下接头;图3表示改变结构后的70、57、50、44、38、32抽油泵活塞下接头
图中:流体出口(1),上压紧面(2),丝扣(3),流体入口(4)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3中防管杆波动偏磨油气混抽泵的活塞下接头丝扣和活塞内腔连接,使上压紧面和游动凡尔座水平压紧。当活塞下行和液面撞击时,首先在流体入口(4)处产生一个相对于原来条件下较小的撞击力,活塞速度降低较小;随着活塞下行,液面对活塞接头的较小的阻力相对不便;在活塞下行过程中,流体入口(4)压力较小,在流体流过其逐渐缩小的过流通道过程中,会使流体在该通道内随流体上行而使压力急剧增加,为游动凡尔球提前打开提供了必要条件。最终避免或减少抽油杆在生产管柱内积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汉卿;朱杰,未经朱汉卿;朱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175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