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二次锂离子电池及二次锂离子电池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18703.5 | 申请日: | 2006-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040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董家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家琼 |
主分类号: | H01M10/40 | 分类号: | H01M10/40;H01M2/34;H01M2/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华 |
地址: | 405427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次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中的减压、安全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安装组件的二次锂离子电池及二次锂离子电池组。
背景技术
目前大容量二次锂离子电池具有正/负极片、隔膜、电解液及密封外壳、安全阀组成,正极片是由正极活性材料:LiMn2O4、LiFePO4等组成,负极片是由负极活性材料:石墨、MCMB等组成,由活性材料的电化学性质决定了正/负极活性材料在充/放电的时会膨涨/收缩,因此极片的厚度在充/放电的时是变化的。
由于它的结构决定方形大容量二次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极片会膨涨/收缩,要求电池的外壳也具有弹性并随之在厚度方向发生变化,以使电池极片及隔膜间保持紧贴,确保锂离子的有效定向移动,但是目前的电池外壳无法实现这一功能。另一方面,当电池发生内部短路/过充时,电池内部气压会升高,若不能及时排出气体,温度也会上升,若遇氧气则会发生燃烧,爆炸等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二次锂离子电池存在的上述缺点:从而提供一种在电池外壳与正/负极片组之间安装弹性板,和在壳体上安装有泄压阀的二次锂离子电池,或在二次锂离子电池组与电池组外壳之间安装弹性板,和在密封的电池组外壳上安装有泄压阀的二次锂离子电池及二次锂离子电池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二次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电解液及密封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安全组件,该安全组件为一弹性板,该弹性板安装在电池外壳内壁与正极片、隔膜、负极片所叠加成的极片组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二次锂离子电池组,包括由正极片、隔膜、负极片和电解液组成的单个电池结构叠加成的电池组及密封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安全组件,该安全组件为一弹性板,所述的弹性板安装在单个电池叠加成的电池组及外壳之间,或者所述的弹性板安装在电池组内的电池之间。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弹性板为一弹性材料制作的板,其表面带有凹凸花纹的板,或者为一具有曲面的板;或者为板状弹性体或者为一带弹簧的压板;例如不锈钢。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一安全组件,所述安全组件为一密封安装在电池壳体上的单向泄气阀,该单向泄气阀为一侧面带孔的圆柱体,其圆柱体上套有弹性材料的套管(如自行车的气门),当内部气压变得太大时,电池/电池组内部气体得以泄出,而且外部气体无法进入电池壳内或者电池组的壳内。
所述泄压阀的套管(如自行车的气门芯)的弹性材料选自:氟橡胶、乙丙橡胶、三元乙丙胶等弹性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由于在电池的外壳内或者电池组的外壳内的最大的正平面,组装一带花纹的弹性板/板状弹性体/带弹簧的压板等,使电池极片在充/放电过程中始终受到弹力作用,保证了正/负极片及隔膜间保持稳定的动态紧贴,确保了电池的内阻动态稳定性及锂离子的定向移动。
2.当液态锂离子电池组组装时也采用弹性板或者弹性材料,安装在电池组最大正平面与外壳内壁之间,采用弹性板持续地对电池组中每个电池施加弹力作用,因此可以用软包装做液态锂离子电池,此结构可以保证电池极片及隔膜之间紧贴,不用每个电池都用高强度的外壳,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3.本实用新型采取在电池/电池组的外壳上组装一个泄气阀,该泄气阀的圆柱体上只有侧面带孔,因此只能单向泄气;再在圆体外套上一个弹性材料制造的套管,当内部气压变得太大时,电池/电池组内部气体得以泄出但是外部气体无法进入壳内,保证了电池/电池组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泄气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弹性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弹性板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有安全组件的电池结构部分剖面图
图面说明
1-电池外壳 2-正极片 3-负极片
4-隔膜 5-圆柱体 6-套管
7-孔 8-弹性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考图2,制作一弹性板8,该弹性板8采用一厚度为1mm的不锈钢板,制成波纹状的弹性板8,其波峰高度5mm,两个波峰间距离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家琼,未经董家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187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缠绕加固活塞式蓄能器
- 下一篇:一种多炸小礼花弹的效果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