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缆泵吸式捞砂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620119483.8 申请日: 2006-09-14
公开(公告)号: CN201016286Y 公开(公告)日: 2008-02-06
发明(设计)人: 陈为民;刘中敏;魏保明;王建生;班志强;刘志仁 申请(专利权)人: 陈为民
主分类号: E21B27/00 分类号: E21B27/00
代理公司: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赵郁军
地址: 100085北京市***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电缆 泵吸式捞砂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捞砂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用于油水井的,通过测井绞车电缆下放到井底,对井底沉砂进行泵吸式清除的泵吸式捞砂器。

背景技术

在石油开发过程中,油水井井底沉砂是影响各大油田正常采油的一大因素。油井井底沉砂不仅能使油井产量降低,而且还容易埋卡采油管柱造成油井停产。因此,如何清除井底沉砂,保证油井产量是各采油厂必须解决的课题。

目前,清除井底沉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液体冲洗法,即通过泵车采用“正冲”或“反冲”方式,用冲砂液把井底沉砂冲洗、携带到地面上;另一种方法是用工具捞取井底沉砂,即通过绳缆或管柱把捞砂工具下放到井底,通过撞击式或压放式捞取井底沉砂。第一种方法对非大井段沉砂施工较为快捷有效,然而施工复杂、埋卡管柱风险巨大,且冲砂液易污染环境,尤其在负压亏空油层冲砂施工时冲砂液回注亏空油层易对油层造成严重污染。第二种方法对负压油井小段井底沉砂捞取时较为有效,但是,效率低下,易发生事故。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液体冲洗法施工复杂、易发生埋卡管柱的风险、冲砂液污染环境的缺点;为了克服工具捞砂法易发生事故且效率低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施工方便、无风险、效率高的电缆泵吸式捞砂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缆泵吸式捞砂器,它由依次组合在一起的马笼头、压力平衡器、动力单元、储砂筒和涡轮泵单元组成;电缆的一端穿过泵吸式捞砂器的内部,为其提供工作电源;另一端穿过安装在地面上的测井绞车与地面电气控制柜相连;

所述压力平衡器由缸体、安装在缸体内的活塞和充满缸体与活塞之间的液压油组成,其上端与马笼头相连,其下端与动力单元相连;

所述动力单元主要由外壳、安装在外壳内的电机、与电机输出轴相连的减速箱和动力杆构成,其外壳顶端与压力平衡器相连,其外壳底端与储砂筒相连;

所述动力杆穿过储砂筒与涡轮泵单元内的涡轮泵的涡杆相连,驱动其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

所述压力平衡器由缸体、贯穿缸体的中心管、套在中心管上的安装在缸体内的环形活塞、固定在缸体顶端的上盲插端和固定在缸体底端的下密封连接端组成;压力平衡器的上盲插端通过由壬与马笼头相连,下密封连接端通过丝扣与动力单元相连;在活塞的上面、缸体的侧壁上开有一旁通孔;在缸体的下部、活塞与下密封连接端之间充有液压油;所述电缆从中心管内穿过。

所述动力单元由外壳、安装在外壳内的电机支架、固定在电机支架上的电机、与电机输出轴相连的减速箱、与减速箱输出端相连的上连接套、与上连接套相连的动力杆、固定在外壳底端的上支撑体组成;

动力单元外壳的顶端通过丝扣与压力平衡器的下密封连接端连接,动力单元外壳底端的上支撑体通过螺纹与储砂筒相连;

安装在动力单元内的电机电源输入端与穿过压力平衡器的电缆相连。

所述储砂筒的上端通过螺纹与动力单元下端相连,其下端通过螺纹与涡轮泵单元的上端相连;

所述动力杆从储砂筒中穿过;

在储砂筒的侧壁上开有一孔,其上通过螺钉固定有一开有若干条缝隙的挡板。

所述涡轮泵单元由壳体、固定在壳体顶端的下支撑体、安装在壳体内的下连接套和涡轮泵组成;下支撑体通过螺纹与储砂筒的下端相连,动力杆穿过下支撑体,通过下连接套与杆式涡轮泵的涡杆相连,驱动其旋转;

所述壳体的底端为锥形,其上开有若干条可吸入砂的缝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施工方便,无风险,费用低廉;效率高;适用性广,不污染油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及现场施工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力平衡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动力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储砂筒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涡轮泵单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缆泵吸式捞砂器1由依次组合在一起的马笼头2、压力平衡器3、动力单元4、储砂筒5和涡轮泵单元6组成。电缆7的一端穿过泵吸式捞砂器1的内部,为其提供工作电源;另一端穿过安装在地面上的测井绞车8与地面电气控制柜9相连。电缆7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为捞砂器1提供工作电源,传输地面电气控制柜9输出的控制信号;另一个是通过测井绞车8提升/或下放捞砂器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为民,未经陈为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194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