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结构改良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0969.3 | 申请日: | 2006-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77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蔡荣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B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台湾省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结构 改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光模块的结构改良,旨在提供一种可提高光线辉度,且可降低其它光学膜片的使用,以有效降低背光模块厚度的背光模块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一般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背光模块的基本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由导光板(LGP)11、设于导光板11板缘位置的发光组件12(例如冷阴极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rnt Lamp,CCFL)、设于导光板11下方的反射膜片13,以及设于导光板11与显示面板30之间的扩散膜片14等组件所构成。
其中,导光板11的主要功能是藉由光散乱原理将发光组件12入射的直进光转换成垂直平面光线,但为了达到散射均光的效果,通常于扩散膜片14与显示面板40之间会加设有二张增光膜片15,并于各增光膜片15上板面设有集光棱镜机制151(集光棱镜机制呈连续锯齿沟槽状),以散射均光的效果;然而,另外增加增光膜片的使用不仅增加了成本,且亦增加背光模块的厚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光线辉度,且可降低其它光学膜片的使用,以有效降低背光模块厚度的背光模块结构改良。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即对导光板的下、上板面分别建构有呈连续锯齿沟槽状的第一、二集光棱镜机制,该下、上板面的第一、二集光棱镜机制分别成X、Y方向排列,而导光板上方设有一棱镜片,其棱镜片的上板面亦建构有呈连续锯齿沟槽状的第三集光棱镜机制,其第二、三集光棱镜机制分别成相同或不同方向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使发光组件经由导光板及棱镜片射出的光线辉度较高,且可降低其它光学膜片的使用,以有效降低背光模块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用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组成架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的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夹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夹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组成架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的另一结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的再一结构立体图。
【图号说明】
11 导光板 12 发光组件
13 反射膜片 14 扩散膜片
15 增光膜片 151 集光棱镜机制
21 导光板 211 第一集光棱镜机制
212 第二集光棱镜机制 213 第一夹角
22 棱镜片 221 第三集光棱镜机制
222 第四夹角 23 发光组件
24 反射膜片 25 雾化的光学机制
31 第一斜边 311 第一夹角
32 第二斜边 321 第二夹角
40 显示面板 50 扩散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结构改良,其背光模块的导光板是将发光组件入射的直进光转换成垂直平面光线的组件,如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时,导光板21可由压克力材质所制造,并且直接在下、上板面建构有呈连续锯齿沟槽状的第一、二集光棱镜机制211、212,其设于导光板21下、上板面的第一、二集光棱镜机制211、212分别成X、Y方向排列,例如设于下板面的第一集光棱镜机制211成水平排列且具有第一夹角,而上板面的第二集光棱镜机制212则形成垂直排列且具有第二夹角213,请同时参阅图3所示,该第二夹角213介于80度至140度之间。
其中,该导光板21上方设有一棱镜片22,其棱镜片22的上板面亦建构有呈连续锯齿沟槽状的第三集光棱镜机制221,其第三集光棱镜机制221与导光板21上板面的第二集光棱镜机制212分别成相同方向排列,且该第三集光棱镜机制221垂直于发光组件23,如本图实施例中,其第二集光棱镜机制212成垂直排列,故第三集光棱镜机制221则形成垂直排列且具有第四夹角222,如图4所示,其第四夹角222介于80度至100度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09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