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1094.9 | 申请日: | 2006-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96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周芳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台湾省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光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块的各发光二极管波长结合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并且可有效缩短各发光二极管波长结合所需区域的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按,一般背光模块所表现白光效果,主要利用R(Red)、G(Green)、B(Blue)三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波长加以结合形成,由于每一个单一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皆既有的角度射出,如图1A所示,各发光二极管10光线相结合达到混光效果,所产生的白色混光区A,与各发光二极管10的距离H较远,即产生利用扩散件的扩散作用使各发光二极管的光线得以顺利重叠,令各发光二极管光线波长相结合,以达到混光效果。
又,当各发光二极管10的光线通过扩散件20时,如图2所示,单一扩散件仅能够产生一次扩散作用,将延长光波结合的距离,即混光区A与各发光二极管10的距离H亦较远,因此即有另一习用技术,利用增加扩散件数量的方式,让各发光二极管的光线经过多次扩散作用缩短光波结合的距离(或缩减光波结合的区域),进而达到减少相关导光组件的配置成本。然而,单纯利用增加扩散件数量以缩短发光二极管的光波结合距离的间距在实际应用时,发现有各扩散件之间的相对应位置不容易固定、使组装作业趋于复杂繁琐,以及各扩散件必须以堆栈方式配置,因此适用性较低等课题。
或者,亦可利用各发光二极管10为白光,直接形成白色的显示效果,如图1B所示,但每一个单一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皆既有的角度射出(约120度左右),故二发光二极管10间的发光光线无法到达的区域,会形成暗带区B,容易使背光模块呈现亮暗不均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的目的,即在解决前述背光模块发光二极管波长结合技术的诸多缺失。
其光源装置至少包含有二个以上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其发光二极管模块由复数个发光二极管所组成,而各发光二极管模块以不同方向设置于反光罩上,而该反光罩设置于导光板入光面的板端部位。
其中,不同方向配置的发光二极管模块,使各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得以达到混光效果,让各发光二极管的波长结合成为白光,而可有效缩短各发光二极管波长结合的区域,并且有利于整体背光模块提升其白光品质;尤其,经由在反光罩上设置多数发光二极管模块的设计,减少背光模块各发光二极管波长结合所需具备的构件数量,以及简化相关构件的组装技术。
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得到一种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并且可有效缩短各发光二极管波长结合所需区域的光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B为习用各发光二极管波长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习用背光模块利用单一扩散件辅助各光原色发光体波长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的应用配置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光二极管模块配置于反光罩的外观立体图;
图5A、B、C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光二极管模块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各发光二极管波长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A 混光区 B 暗带区
10 发光二极管 20 扩散件
30 光源装置 31 发光二极管模块
311 发光二极管 40 显示面板总成
41 导光板 411 入光面
412 底面 413 出光面
42 下扩散片 43 增光片
44 上扩散片 45 液晶面板
46 反射片 50 反光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使贵审查员清楚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以及整体运作方式,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10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水设备检测装置
- 下一篇:液晶显示器固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