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电器电路及其PWM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1243.1 | 申请日: | 2006-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95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吕述庄;彭弢 | 申请(专利权)人: | BCD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10 | 分类号: | H02J7/10;H02M3/28;H02M3/335;H02M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政权 |
地址: | 英属开曼*** | 国省代码: | 开曼群岛;KY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器 电路 及其 pwm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脉宽调制领域,尤其是低功率的脉宽调制控制方案,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器电路及其PWM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和数码相机充电器大多数采用开关电源电路,这些低功率电源的方案可以这样来分类:第一类,变压器原边电路采用RCC分立器件形成自激控制或PWM控制器形成的他激控制。第二类,变压器次边采用双运放电路实现恒流,电压基准电路实现恒压,或采用电压基准电路实现恒压和三极管实现恒流。第三类,ASIC方案,即省去光耦及副边恒压恒流控制器,只采用原边的专用集成电路就能实现对输出电压的恒压恒流控制。但第一类方案虽然简单,但缺点也是明显的,主要有:器件离散性大、效率低、无短路功能、产能低等,故而逐渐被淘汰。ASIC方案略简单,但只有极少制造商有技术能力,由于无严格的电压电流控制环路,故系统的纹波和噪音性都比较差,成本也较高,故仍然不能满足高端客户的需要。第二类方案是被最广泛应用的,系统性能能够满足多数高性能充电器方案的恒压恒流要求,环境温度的变化对系统的性能无明显的影响,但系统成本高,电路板面积大,一些客户望而却步。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需要一种效率高、短路特性好、系统输出纹波低的高性能方案,且系统成本较低从而克服上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效率高、短路特性好、系统输出纹波低的高性能充电器电路,且系统成本较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PWM控制器,该PWM控制器的短路模式电路的输入端同时连接电源输入端和输出驱动电路的输出脚;该PWM控制器的振荡器的温度补偿电路中采用负温度系数的中值多晶电阻和正温度系数的阱电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PWM控制器包括:启动电路,所述启动电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启动电路决定了该电源输入端在启动瞬时的门槛工作电压和正常工作时的最低工作电压;振荡器,用于产生固定频率的方波信号;其输出端连接到PWM逻辑电路,用于产生固定频率的电流源采用正温度和负温度补偿电路;电流限制比较器,其中一输入端连接电流采样输入端,响应输出驱动电路的电流采样信号,实现电流环路反馈,所述电流限制比较器还响应电源输入端的电压变化,实现电压环路反馈;电流反馈信号和电压反馈信号将通过电流限制比较器以误差信号的形式施加到PWM逻辑电路;PWM逻辑电路,连接到振荡器用于响应振荡器的输出方波信号,还连接到电流限制比较器接收电流限制比较器的误差信号,决定输出驱动脉冲的占空比,所述逻辑电路还响应短路模式电路的输入信号,并周期性关断输出信号,来保护系统;短路模式电路,一输入端连接电源输入端,另一输入端连接到输出驱动电路的输出脚,正常工作时输出驱动电路104的输出脚电压较高,电源输入端电压较低;当短路和轻载时输出驱动电路的输出脚电压较低,电源输入端电压较高,短路模式电路使所述PWM控制器进入短路保护模式;输出驱动电路,其输入端与PWM逻辑电路相连,输出连接到短路模式电路和电流限制比较器,输出驱动电路产生PWM脉冲信号,经由PWM控制器内部的功率器件连接并驱动PWM控制器外部的功率晶体管。
较佳的,所述PWM控制器内部的功率器件是内置功率晶体管。
较佳的,将所述功率晶体管和PWM控制器集成在一个TO-94封装内。
较佳的,所述启动电路是不包含稳压二极管的启动电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充电器电路,包括一PWM控制器和一通过变压器与所述PWM控制器耦合的恒压恒流控制电路,所述PWM控制器的短路模式电路的输入端同时连接电源输入端和输出驱动电路的输出脚;所述PWM控制器的振荡器的温度补偿电路中采用负温度系数的中值多晶电阻和正温度系数的阱电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BCD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未经BCD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12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