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合双滤料滤池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3216.8 | 申请日: | 2006-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13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行赫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行赫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容敦璋 |
地址: | 100011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双滤料 滤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的过滤净化设备,特别涉及一种中水经石灰处理后的过滤设备。
背景技术
通过砂粒层可以有效地滤除掉水中颗粒性杂质。砂滤技术和设备因类型和技术参数的不同,影响到流速、效果、阻力、截污容量、恢复效率等的不同。被污染的水污染物都很小,有粘结性,也对过滤技术有较大影响。
常见的砂滤技术有单滤料过滤、细砂过滤、双滤料过滤、三滤料过滤等。前两者属于表面过滤,阻力大,流速低,截污量小;后两者滤料分层设置,虽然泥砂可以深入上层之内,但过滤作用很小,在下层仍然属于表面过滤,依然存在上述不足,而且清洗恢复困难,当来水中含有有机物和石灰处理残余物时更加困难。另一种均粒料过滤能改善料表面过滤状况,但是由于砂粒的直径增大对微颗粒的过滤效果亦差,且受反洗强度限制,恢复不彻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过滤技术设备,它既能去除水中多种杂质(包含无机颗粒物、有机颗粒物、石灰处理后残留的CaCO3颗粒、胶体形态物、悬浮浮游物等),又可以除掉细微且具有粘结性或结晶成垢的颗粒,适用于中水回用石灰澄清处理后的过滤和低温低浊污染水的过滤,而且清洗恢复彻底。
本实用新型应用滤料自身空隙变化形成大的速度梯度原理设计成一种混合双滤料深层过滤设备,所采用的技术途径如下:
整套设备由池体、滤层、进出水分配管系、气分配管系和池外管系五部分组成。所述的池体池壁为钢筋混凝土方形结构,长度3.5m~6m,宽度3m~6.5m,直线高度4m~7m,池体也可以是直径为1m~4m,上下有封头结构的钢制圆筒形压力式容器;所述的滤层高度为1m~2m,由可形成较大孔隙变化的级差和重差不等的滤砂相互交叉混合而成,大颗粒砂的粒径为0.8~3.2mm,相对密度为1.6~2.6,小颗粒砂粒径为0.2mm~1.0mm,相对密度为2~6,两者比例为1∶10~30;所述的进出水分配管系由进水阀、水母管、水支管、侧联络管或上联络管组成,完成滤池的出水或反洗进水,进水口设在滤层之上1.5m~2.0m处。所述的进水阀为鸭嘴阀,由浮筒和安装在进水口下200mm~400mm、宽度为300mm~500mm、长度为600mm~1500mm的阀板组成,池体进水时阀体张开呈水平状,滤池清洗时阀板自动翻转向上。水母管直径为400mm~700mm,水支管直径为45mm~85mm,水支管斜下方两侧30°~60°开孔,两者高差为400mm~600mm,水支管外包有防止滤砂进入管内的由T形绕丝构成的滤网,T形绕丝缝隙为0.2mm~0.4mm,丝宽为2mm~4mm,所述的侧联络管为两侧对称设置,间距为1500mm~3000mm,所述的上联络管位于水母管的上端,呈T形分向两侧,直径为60mm~150mm,水支管与上联络管之间的连接,以及水支管与侧联络之间的连接由档圈、卡箍、连接管完成,水支管与档圈固定连接,连接管上有凹槽,卡箍两侧的凸缘镶嵌在档圈和连接管上的凹槽内;所述的气分配管由气母管、气支管和丝网组成,气母管直径100mm~300mm,气支管直径40mm~60mm,气支管斜下方30°~60°开孔,外套丝网为10目~60目;下部水气管系高度为0.5~1.5m。所述池外管系是与池内出水和反洗管相连接的管系,包含呼吸管、直径Φ4=200mm~350mm的出水管和直径Φ5=100mm~200mm的辅助管,滤池运行时水由池内向池外流,反洗时水由池外向池内流。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混合双滤料分层过滤技术,滤速高、截污量大、残留量低、阻力小、恢复率高、适用于中水回用石灰澄清处理后的过滤和低温低浊污染水的过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正视图,其中1-池体,2-溢流堰,3-排水槽,4-砂层,13-水支管,14-侧联络管,15-上联络管,16-水母管,24-气支管,A、C、E、F、G、M-长度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左视图,其中7-进水口,8-鸭嘴阀,12-气母管,17-呼吸管,18-出水管,19-反洗水管,28-辅助管,B、D、H、I、J、R-长度,Φ4,Φ5-直径
图3为水支管示意图的正视图,其中20-T形丝,21-档圈,22-卡箍,23-连接管,25-水孔,N、P、Q-长度,Φ1、Φ2-直径
图4为水支管示意图的左视图,其中α-角度
图5为砂粒示意图,其中5-大粒砂,6-小粒砂
图6为鸭嘴阀示意图,其中9-浮桶,10-轴,11-阀板,K、L-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行赫,未经张行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32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