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异型半透明氧化铝陶瓷放电管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6276.5 | 申请日: | 2006-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78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陈道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凯 |
主分类号: | H01J61/02 | 分类号: | H01J61/02;H01J9/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3176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型 半透明 氧化铝陶瓷 放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电器行业,尤其是一种异型半透明氧化铝陶瓷放电管。
背景技术
陶瓷金属卤化物灯是国外上个世纪九十年中期开发成功的新一代金属卤化物灯,具有光效高、显色性能好、光色稳定和寿命长等特点,是一种照明效果最理想的高强度气体放电光源,因而成为照明界生产厂家及使用者追逐的热点。
半透明氧化铝陶瓷放电管是陶瓷金属卤化物灯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国外照明行业著名的光源公司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申报了多项技术专利。陶瓷金属卤化物灯用陶瓷放电管,都设计为中部是一较粗的放电腔体,放电腔体两端延伸出较长的细管,用高纯氧化铝材料和微量添加剂制作。
一种陶瓷放电管采用圆柱形放电腔体,腔体两端用圆环形端盖,较长的细管由圆环端盖内孔沿轴线延伸出去,其结构由五件体或三件体组成,分别模压成型组装后,烧结成一整体的陶瓷放电管,专利号为CH97117991。还有的陶瓷放电管采用球形或椭球形放电腔体,较长的细管由两端沿轴线延伸出去,设计结构为整体件,一次成型后,烧结成陶瓷放电管,专利号为CN01822668。另外的陶瓷放电管也采用球形或椭球形放电腔体,较长的细管由两端沿轴线延伸出去,但其结构由两件体组成,即从放电腔体中心的横切面一分为二,分别模制成型后对接起来,烧结成一整体陶瓷放电管,专利号为CN02801355。
各公司陶瓷管放电管腔体的设计形状、组成结构和制作方法都各有异。但都存在加工复杂,成品率低,很难保证放电管内的气密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气密可靠性高的半透明氧化铝陶瓷放电管,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异型半透明氧化铝陶瓷放电管,由圆形筒和两个带细管的碗形件三件体构成,两个带细管的碗形件由圆筒、细管和球形或椭球形过渡圆筒组成,用模具一次压制成型,两个带细管的碗形件形状尺寸相同,用模具一次压制成型,两个带细管的碗形件的圆筒与圆形筒的端部过盈配合。
具体的,两个带细管的碗形件的圆筒的外径略大于圆形筒的内径。
再进一步说,两个带细管的碗形件的细管和球形或椭球形过渡筒衔接处用R圆弧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异型半透明氧化铝陶瓷放电管,利于提高陶瓷金属卤化物灯电弧管两端的冷端温度,使电弧管内的蒸气压升高,增加参于放电发光的金属原子的浓度和数量,从而提高灯的光、色性能,同时制造工艺简单,有利于陶瓷放电管烧结密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圆形筒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带有细管的碗形件剖面图。
图中,1、圆形筒,2、带细管的碗形件,3、带细管的碗形件,21、圆筒,22、细管,23、球形或椭球形过渡筒,31、圆筒,32细管,33、球形或椭球形过渡筒。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的一种异型半透明氧化铝陶瓷放电管,由圆形筒1、带细管的碗形件2和带细管的碗形件3三件体构成,带细管的碗形件2由圆筒21、细管22和球形或椭球形过渡圆筒23组成,带细管的碗形件3与带细管的碗形件2形状尺寸相同,都由圆筒31、细管32和球形或椭球形过渡圆筒33组成;圆形筒1、带细管的碗形件2和带细管的碗形件3都以高纯氧化铝粉和微量添加剂为原料,分别用模具一次压制成型;带细管的碗形件2、带细管的碗形件3的模制件在圆筒21和圆筒31部位与圆形筒1的模制件内圆过盈配合,带细管的碗形件2和带细管的碗形件3模制件在圆筒21和圆筒31部位的外径略大于圆形筒1模制件的内径,圆形筒1和带细管的碗形件2、带细管的碗形件3分别在不同的温度下素烧后,将圆筒21和圆筒31分别插入圆形筒1的两端,再烧结成一个整体的半透明氧化铝陶瓷放电管,细管22和球形或椭球形过渡筒23衔接处用R圆弧过渡,细管32和球形或椭球形过渡筒33衔接处用R圆弧过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凯,未经王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62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