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用导丝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8342.2 | 申请日: | 200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43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崔炜;刘金明;刘凡;谢瑞芹;杨秀春;鲁静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炜 |
主分类号: | A61M25/09 | 分类号: | A61M25/09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羡民 |
地址: | 050000河北省石家庄市和***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冠状动脉 介入 治疗 两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经冠状动脉内起搏/PCI二合一导丝,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简称PCI)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导丝,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①导丝头:它位于导丝的端部,大多长为3cm,不透x射线。依据采用材料的不同,其硬度也不相同。软的导丝头对冠脉的损伤小,但不宜通过闭塞性病变;硬的导丝头通过慢性闭塞性病变的能力强,但有造成冠脉穿孔或夹层的可能性。②中心钢丝段:贯穿整个导丝,在远端逐渐变细,其粗细决定着导丝的支持力和柔软度。③润滑涂层:多为含硅或亲水聚合物涂层,摩擦力小,容易通过病变,特别是复杂病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几率相对少见,发生率约为1-2%,但危险性很大,短时间即可危及患者生命,一旦发生必须进行快速、有效的治疗。心室起搏是最好的选择。但若预防性地放置经静脉起搏右心室的临时装置,会增加操作时间和费用,更重要的是增加严重并发症如心脏压塞、室性心律失常、肺栓塞、动静脉瘘、出血等的发生率。为了避免额外的静脉穿刺,有学者提出经冠状动脉导丝起搏来预防不可预测的心动过缓,但用传统的导丝起搏时,往往需要加用球囊来减少导丝头漏电,以增加起搏的稳定性,但那样做又增加了操作的繁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导丝在用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存在的弊病、提供一种既能用作介入治疗的导丝、又能用作冠状动脉内起搏的放电导丝、,既便于操控、又无漏电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用导丝。
本发明所称问题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用导丝,由中心钢丝段和导丝头组成,改进后,在中心钢丝段1-1上直至靠近导丝头2的近处均涂敷绝缘润滑层1-2。
上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用导丝,所述敷绝缘润滑层1-2延伸至距导丝头2~3cm处。
上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用导丝,所述中心钢丝段的外径为0.036厘米、长度为190~300厘米。
本实用新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既可在手术中正常使用导丝,还可以对手术中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情况下迅速进行起搏。而普通导丝在危机情况下进行起搏时,因在导丝的中心钢丝段与血管之间在放电时存有漏电现象,从而影响起搏效果,使起搏阈值升高。本实用新型通过涂敷绝缘润滑涂层一直延伸到远端,避免了导丝沿途漏放电,而将放电点定位于导丝头附近,这样,既不影响导丝的操控性,又可在所需部位得到较好的起搏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医疗器械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模式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放大图。
图中各标号为:1、中心钢丝段,1-1、中心钢丝,1-2、绝缘润滑涂层,2、导丝头,3、体外起搏脉冲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说导丝由中心钢丝段1、导丝头2和绝缘润滑涂层1-2组成。导丝的始端可连接体外起搏脉冲发生器3的脉冲信号输出端O、P;绝缘润滑涂层覆盖导丝仅在距导丝头端2~3cm处裸露,这裸露部分将成为起搏脉冲发生器的放电电极。绝缘润滑层可涂敷含硅和聚四氟乙烯等的多聚合物,既可在穿入导丝或引入支架时用作润滑,又可在手术中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情况下迅速通电进行起搏。一丝两用,既简化了操作手续,又赢得了时间,且其结构简单,也易于制造和使用。可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医疗器械使用。
中心钢丝段可采用多股钢丝缠绕而成,其外径多为0.036厘米、长度在190~300厘米之间选择。导丝头可采用不透x光的铂金材料,使导丝头既柔软,又有一定弹性,以便于插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炜,未经崔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83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