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态模拟试验用的线路电抗元件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1987.1 | 申请日: | 2006-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29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周泽昕;张晓莉;王仕荣;周春霞;杜丁香;沈晓凡;詹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327 | 分类号: | G01R31/327;G01R31/333 |
代理公司: | 信息产业部电子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郭禾 |
地址: | 100085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模拟 试验 线路 电抗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的动态模拟试验系统,特别是一种动态模拟试验用的线路电抗元件。
背景技术
在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完成之后,以及完成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后,线路及变电站的设计方案即可确定。这时,建立交流输电系统的动态模拟系统并对其进行特性分析研究是极为必要的。建立1000kV交流输电系统的动态模拟系统可以对1000kV输电系统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动态模拟检测试验,为研究1000kV输电系统暂态特性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为1000kV输电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设计、选型、运行提供试验条件。目前,国内尚无能够满足准确模拟1000kV电压等级的线路电抗元件模型的设计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当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态模拟试验用的线路电抗元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动态模拟试验用的线路电抗元件,采用干式、环形、空心电感线圈元件;采用多股的分裂导线,以减少集肤效应;分裂导线截面积加粗为Φ1.16;每个线路电抗元件分成两个线饼绕制,一个线饼的绕制起点是从轴的左侧,另一个线饼的绕制起点从右侧开始,绕完后两个线饼相向合并为一,两个线饼可并联使用,也可串联使用;线路元件每个线饼绕22层,每层11匝;接触端子经镀银处理,以减少接触电阻;绕制完成的线圈,用经过浸油处理的白布带叠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多股分裂导线是19股的分裂铜导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动态模拟试验用的线路电抗元件,采用干式、环形、空心电感线圈元件;采用多股的分裂导线,以减少集肤效应;分裂导线截面积加粗为Φ1.00;每个线路电抗元件分成两个线饼绕制,一个线饼的绕制起点是从轴的左侧,另一个线饼的绕制起点从右侧开始,绕完后两个线饼相向合并为一,两个线饼可并联使用,也可串联使用;线路元件每个线饼绕24层,每层12匝;接触端子经镀银处理,以减少接触电阻;绕制完成的线圈,用经过浸油处理的白布带叠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多股分裂导线是19股的分裂铜导线。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线路电抗元件具有高阻抗角,最高可高达88.5°;由于采用19股的分裂铜导线,减少了集肤效应,精度高;线圈的绕制方法使得线圈的阻抗值灵活可调;对线圈的绝缘处理的方式,能够确保工频电压下的长期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线路电抗元件组成的交流输电线路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导线截面积为Φ1.00线路电抗元件线圈两个线饼的绕制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导线截面积为Φ1.16线路电抗元件线圈两个线饼的绕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抗元件在实际系统中的接线图,图中的箭头表示系统中的模拟故障的接地点。参见图2和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线路电抗元件线圈两个线饼的绕制图,每个线圈分成2个线饼绕制。其中导线截面积分别为Φ1.00的线路元件每个线饼绕24层,每层12匝,见图2。导线截面积分别为Φ1.16的线路元件每个线饼绕22层,每层11匝,见图3。
材料的选取:用干式、环形、空心电感线圈元件,所设计的线路电抗元件具有高阻抗角。
导线的选择:为了减少集肤效应,采用19股的分裂铜导线。
线圈的绕制方法:每个线路电抗元件分成两个线饼绕制,一个线饼从轴的左侧开始绕,另一个线饼从右侧开始绕,绕完后两个线饼相向合并为一。两个线饼可并联使用,也可串联使用,增加灵活性。
提高阻抗角:加粗分裂铜导线截面积,分别加粗为Φ1.16,Φ1.00。接触端子均进行镀银处理,减少接触电阻。
绝缘处理:线圈绕好后,用白布带叠包,再进行浸油处理,能够确保工频电压下的长期稳定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19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摩托车发动机补气装置
- 下一篇:电子点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