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卧式连续/间断混合机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5273.8 | 申请日: | 200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79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润祥;雷爱军;陈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中原矿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9/08 | 分类号: | B01F9/08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田云红 |
地址: | 47182***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连续 间断 混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干/湿固体粉料混合的机械,主要涉及一种设备卧式连续/间断混合机。
背景技术
国内一般行业的混料大部分采用间断式混合机,也采用双螺旋连续混合机,但效果不佳:前者的混合料在运输和贮存中易出现分料现象,且不能实现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后者混合的均匀度差,物料混合不充分。钢铁厂造球混料一般采用轮胎式连续混料机,随后又推行强力混合机,但一般耗能较大,达到1.2KW/T以上;近年已开始采用立式混合机,其效率、结构较完整,功耗<1KW/T,特别适用于生产流程中连续混料要求。但是与所谓的立式混合机相比,因卧式混料时转子线速度比立式低,故其功耗低于立式,且同等功耗下精度也比立式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卧式连续/间断混合机,使其实现生产连续化、自动化,物料混合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其包括机架、回转筒体、高能转子、进料口、出料口,回转筒体通过前、后托轮设置在机架上,回转筒体一端通过筒体大齿轮和固定在机架上的筒体回转电机连接,高能转子位于进料口处的回转筒体内,在出料口处的机架上设置混合控制装置。
所述的混合控制装置由减速机、联轴器以及带螺旋叶片的旋转杆构成,减速机和联轴器固定在机架上,带螺旋叶片的旋转杆一端和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位于回转筒体内。
混合控制装置也可由扬料刮板和返料刮板构成,扬料刮板一端固定在进料口侧的机架上,并在端部设置加压装置,另一端位于回转筒体内,返料刮板一端固定在出料口侧的机架上,在端部固定加压装置,另一端位于回转筒体内。
所述的混合控制装置由减速机、联轴器以及旋转杆构成,减速机和联轴器固定在机架上,旋转杆一端和联轴器连接,旋转杆的中部设置直叶片、两侧设置送料叶片和返料叶片,带叶片的旋转杆回转筒体内。
在进料口处和出料口处的机架上分别设置有伸缩式前清洗装置和后清洗装置。
在出料口处设置有出料自动闸门,出料自动闸门和固定在机架上的油缸或气缸连接,并在出料自动闸门的中部设置有带闸门的回水口。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物料连续/间断混合,也就是连续/间断进料、连续/间断出料,由于该回转筒体安装时有一定倾斜度,这使形成物料按倾斜度全自动出料,其混合原理是当混合物料进入卧式回转容器内,由高能转子(也就是混合区内),通过高速旋转将物料抛向容器内,由于转子上叶片有正反作用,这样物料就受到打散(撞在容器壁,也属于反向流动和打散)冲击和混合。按混合要求可以利用混合装置将快到出料口的混合物料又推向高能转子的混合区,来达到增减混合精度和混合时间,这样物料又将再次混合,再加上筒体旋转而加速物料混合机率。所以这种混合方式精度较高,一般混合物料混合机率为2分种内达到几千次,这就使物料达到最佳混合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的俯视图。
附图3为图1的剖面图。
附图4为图1的A向侧视图。
附图5为高能转子联动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混合控制装置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混合控制装置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混合控制装置的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料口,2、进料口前盖,3、前清洗装置,4、高能转子,5、筒体回转电机,6、前托轮,7、筒体大齿轮,8、挡轮,9、回转筒体,10、后托轮,11、出料口,12、出料自动闸门,13、出料口清理器,14、混合控制装置,15、后清洗装置,16、出料口后盖;17、机架,18、湿度测试仪,5-1、叶片,5-2、联轴器,5-3、电机,5-4、小皮带轮,5-5、皮带,5-6、大皮带轮,6-1、减速机,6-2、联轴器,6-3、螺旋叶片,7-1、返料刮板,7-2、扬料挂板,7-3、加压装置,8-1、返料叶片,8-2、直叶片,8-3、送料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中原矿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洛阳中原矿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52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