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特高压并联电抗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5907.X | 申请日: | 2006-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33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汪德华;陈荣;李银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38/00 | 分类号: | H01F38/00;H01F30/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平 |
地址: | 710077***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并联 电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并联电抗器,具体涉及一种高电压等级的并联电抗器,尤其适用于特高压并联电抗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对输变电系统电压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超高压甚至特高压输电网的建设不断发展。为了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优质运行,需要在交流输电线路上安装并联电抗器,对输电线路进行补偿。
特高压并联电抗器电压高、容量大,若采用常规大容量电抗器的单柱式结构,产品体积一般较大,不易满足运输要求,难以保证其安全性及可靠性。目前,特高压并联电抗器在我国尚未问世。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特高压并联电抗器,其解决了背景技术中运输困难、安全可靠性难以保证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特高压并联电抗器,包括铁轭10,该铁轭10由上、下铁轭2、8及两个旁轭1组成,其特殊之处在于:
所述的铁轭10内设置有I芯柱5及II芯柱9。
所述的I芯柱5上套装有I绕组7,所述的II芯柱9上套装有II绕组11。
所述I绕组7的I绕组上半相14和I绕组下半相16并联后从中部引出构成电抗器首端A,所述II绕组11的II绕组上半相15和II绕组下半相17并联后从中部引出构成电抗器末端X。
所述I绕组7的I绕组上半相14与II绕组11的II绕组上半相15相串接,所述I绕组7的I绕组下半相16与II绕组11的II绕组下半相17相串接。该串接形式可使绕组具有良好的抗冲击电压作用特性,同时可降低产品运输高度。
上述I绕组7与II绕组11的上、下端以分别设置磁分路3为佳。磁分路3可有效控制漏磁分布,防止大容量电抗器的局部过热现象,提高安全可靠性。
上述I绕组7的上、下端及II绕组11的上、下端分别设置有静电板4。
上述静电板4可采用一整块板,但以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单元静电板12沿幅向排列构成为佳,各单元静电板12之间设置有支撑块13。
上述I绕组7的上、下端沿以及II绕组11的上、下端沿以分别设置角环6为宜。
上述I绕组7、II绕组11的线圈以采用全纠结饼式结构或纠结连续饼式结构为佳。
上述电抗器首端A的出线以采用均压管屏蔽为佳,其屏蔽的可靠性较好。
上述I芯柱5及II芯柱9可由带气隙垫块的铁芯大饼叠装而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产品综合性能指标好,便于运输,可靠性高。特高压电抗器线圈采用两柱串联的结构,可降低产品运输高度,提高可靠性。
2.在绕组上、下端分别设置磁分路,可改善漏磁分布,降低由漏磁引起的线圈涡流损耗,尤其可降低线圈端部导线中的涡流损耗,有效降低杂散损耗,有效降低线圈的热点温升。
3.线圈中设有内外挡油圈,可控制线圈中的温度场分布,使线圈能够有效散热,提高电抗器长期运行的可靠性。
4.线圈的首端出线采用铝管屏蔽,可改善电极形状,均匀电场分布,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单元静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I绕组与II绕组相串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旁轭,2-上铁轭,3-磁分路,4-静电板,5-I芯柱,6-角环,7-I绕组,8-下铁轭,9-芯柱9,10-铁轭,11-II绕组,12-单元静电板,13-支撑块,14-I绕组上半相,15-II绕组上半相,16-I绕组下半相,17-II绕组下半相,A-电抗器首端,X-电抗器末端。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铁轭10由上、下铁轭2、8及两个旁轭1构成,铁轭10内设置有I芯柱5及II芯柱9,该结构磁路对称,安全可靠,且成本低。I芯柱5及II芯柱9由带气隙垫块的铁芯大饼叠装而成,以利于散热。
I芯柱5上套装有I绕组7,II芯柱9上套装有II绕组11,I绕组7、II绕组的线圈以采用纠结饼式或纠结连续饼式结构为佳。
参见图3,I绕组7的I绕组上半相14与II绕组11的II绕组上半相15相串接,I绕组7的I绕组下半相16与II绕组11的II绕组下半相17相串接。该串接形式可使绕组具有良好的抗冲击电压作用特性,同时可降低产品运输高度。I绕组7的I绕组上半相14和I绕组下半相16并联后从中部引出构成电抗器首端A,II绕组11的II绕组上半相15和II绕组下半相17并联后从中部引出构成电抗器末端X。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59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