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延迟焦化高温油气隔断阀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5934.7 | 申请日: | 2006-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17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陈清流;乐精华;裴耀贵;董霞;朱瑞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02 | 分类号: | F16K3/02;F16K49/00;F16K31/12;F16K27/04;F16K41/02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田玉兰 |
地址: | 730060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延迟 焦化 高温 油气 隔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化行业延迟焦化装置上的一种油气隔断阀门装置。
技术背景
“延迟焦化装置”是石油炼厂中的重要装置,其功能是从渣油中抽提油品,提高油品的抽提率。焦化塔中部设有油气隔断阀门,其工作频率:每天开(关)各一次;工作介质:油气、焦粉,介质有较强的对阀门的冲蚀性;工作温度:常温~450℃之间(双工作点),每开(关)一次,温度循环变化一次。由此可见,油气隔断阀门所处的工况和绝大多数阀门不同,主要区别如下:①高温下有固体颗粒(焦粉),对阀门冲蚀严重,普通阀门不能适用。②工作温度交替变化,且大范围(20℃~450℃)频繁改变(每天两次),填料易漏。
现有技术中,传统油气隔断阀门(见图2)采用碳钢阀门,阀座和闸板之间的密封面采用Cr13型不锈钢,对于温度频繁变化造成的填料易漏、密封损坏以及阀门冲蚀未采取相应措施。油气隔断阀关闭时,阀门上游处进行清焦,此时阀门温度降至室温或略高于室温,清焦结束,投料后,阀门开启时介质温度迅速上升到450℃,阀门在交替变化的温度下工作。传统油气隔断阀门其填料函直接和体腔相连,填料函处的温度变化几乎和阀门体腔温度变化相同(20℃~450℃)。这种大的温差的频繁变化对填料密封极其不利,很快会造成填料密封渗漏,需经常调整填料,填料寿命低且不利于装置的安全。另外,阀门的传动装置采用的是手轮,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操作不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延迟焦化装置的工况特点和以往阀门的损坏情况分析,提供一种延迟焦化高温油气隔断阀,它能满足工作温度在大范围内交替变化时填料的密封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延迟焦化高温油气隔断阀,包括与阀杆相连的传动装置、阀门壳体以及填料函,其特征在于在填料函和阀门壳体之间增设了散热装置。
上述与阀杆相连的传动装置采用气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延迟焦化高温油气隔断阀,由于在填料函和阀门壳体之间增设了散热装置,通过散热装置的作用,平衡了温度的变化。当阀门内温度变化时,即阀门开(关)状态变化时,填料函处温度基本不随阀内温度改变,而是平衡在接近室温的温度上,保证了填料密封的可靠性,延长了阀门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传动装置采用了气动传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油气隔断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改型前传统油气隔断阀(使用普通闸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隔断阀实施例中,对传统油气隔断阀的结构进行了如下改进和创新:①在填料函3和阀门壳体1之间增设了保持填料函热平衡的散热装置2,以满足阀门在常温~450℃之间交替变化时,填料的密封性能。②与阀杆相连的传动装置采用气动装置4,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
另外,油气隔断阀开启时,阀内介质为高温油气和焦粉(450℃),且流速很快(20m/s)。常温下对阀体内腔冲蚀就已经很严重了,且450℃的高温下普通碳钢的强度性能降至室温时的30%。为综合提升油气隔断阀的整体性能,延长阀门使用寿命,针对高温下固体颗粒(焦粉)对阀门冲蚀严重这一问题,在阀门选材上也做了如下两点改进:①阀门的壳体以及闸板主体材料由碳钢(WCB)改为ASTM A217 C5,以适应工况温度需要,使阀门具有较好的高温性能和耐冲刷性能。②阀座和闸板之间的密封面材料由Cr13型不锈钢改为司太利硬质合金,以保证高温下的耐冲蚀性能。
虽然上文已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作了详细描述,但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内,还可以对该实施例作出多种变化和改型,应当认为,这些变化和改型都将落在权利要求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未经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59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