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外槽式人工流产衡压减痛吸管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6027.4 | 申请日: | 2006-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31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玉;吕勇前;吴志东;郭镇让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万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42 | 分类号: | A61B17/42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毛淑霞 |
地址: | 266061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槽式 人工流产 衡压减痛 吸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妇产科医疗器械,确切的说是一种人工流产使用的外槽式衡压减痛吸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传统人工流产吸管只有一个负压吸引通道。使用时,通过负压将胚胎组织吸出,在吸引的过程中,因压力的不平衡,使得破裂的子宫内膜及胚胎组织的血液有可能通过输卵管逆流至腹腔,造成人工流产综合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中国专利公报中报道了一种“人工流产减压式吸管”,其结构是在传统吸管内增设有减压管减压,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但是其吸管还存在有不足之处:减压管的管口易堵塞,不易清洗;吸管的整体外形为弧型管,所以操作同心度不易掌握;在同等吸附面积下其吸管的外径大,易损伤(牵拉)宫颈口,操作困难,患者痛苦大;另外,该吸管加工工艺复杂、耗材多,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衡压减痛,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为主要特点的人工流产吸管。
本实用新型以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该人工流产衡压减痛式吸管,它是在传统的流产吸管的外表面设有衡压减痛通槽所构成。所述的通槽能连接宫腔内外,使得流产过程中宫腔内外的压力始终保持平衡。其中传统的流产吸管主要由直管和其一端带有刮口的弯曲段构成。弯曲段的弯曲度与水平夹角为15°~35°。所述的衡压通槽的断截面是“U”型或“V”型结构式。吸管的壁厚为0.07~0.5mm;吸管的外径是3~8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1、使用中,当宫内压力增高时,可以通过通槽卸压并排放出体外,以减轻宫内压力,保持宫腔内与体外压力平衡,有效的避免了宫血倒流,减轻了患者腹胀和其它痛苦。2、因该吸管的通槽为外开放式,吸引过程中不易堵塞,易清洗。3、吸管的壁厚可以做到0.07mm,在同等吸附面积下它的管外径小,患者痛苦小。4、工艺结构简单、耗材少、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外型结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及其实施过程作具体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所述的外槽式人工流产衡压减痛吸管是由传统的流产吸管1与在其外表面设有衡压减痛通槽3所构成。其中传统的吸管一端有弯曲段,其余为直管,在弯曲段的下侧壁上设置有吸刮口2,在吸管的端部有堵头4;吸管的另一端装置有接头5用于和外管连接。所述的衡压减痛通槽3的断截面是“U”型或“V”型结构式,通槽的长度能确保宫腔与体外贯通。该吸管采用医用不锈钢材料加工或医用塑料由模具直接注塑而成。医用不锈钢经模具拉制成带槽直管,其弯曲段用弯管工装完成,弯曲度与水平夹角在15°~35°之间。吸管外径为3~8mm,管壁厚度为0.07~0.5mm,吸管长度为160~3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万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万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60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