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沼气发酵池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6211.9 | 申请日: | 200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18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栾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栾龙 |
主分类号: | C12M1/107 | 分类号: | C12M1/107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罡 |
地址: | 710068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沼气 发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沼气发酵的组合式沼气发酵池,具体说是一种可以利用多种生物质作为原料产生沼气,具有自动升温装置的组合式沼气发酵池。
背景技术
作为可替代能源的生物质沼气化技术已经具有了几十年的应用和不断改进的各种沼气发酵池结构。正如公开文献《沼气实用技术》中所列举的各种沼气反应器。这些沼气反应器在改善厌氧活性污泥的生存条件,提高沼气产气率都具有一定的功效。同时,现有的中温发酵沼气池结构中提高沼气池温度采用的方法就是有热源情况下的加温,专利《200510016826》提及到用太阳能热水器来对沼气池进行加热。文献《沼气实用技术》中也提及到德国利用发电冷却水的余热进行对沼气池的加热,这些加热技术都需要动力装置进行循环。缺陷就是都没有采用一种装置来利用生物质自身在有氧发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去提高沼气池发酵的温度。
另外,在利用农作物或农产品加工丢弃物作为沼气原料时,不可避免的就是原料入池发酵和排渣的矛盾。由于农作物或农产品加工丢弃物大多具有大量的固体废渣,如果入池发酵将带来沼气池清渣的困难。现有的技术一般采用对原料进行固液分离的预处理方式,这样又增加了投入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生物质自身在有氧发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去提高沼气池发酵的温度的组合式沼气发酵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组合式沼气发酵池,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的组合式沼气发酵池由内部装有热交换器的堆沤池1和内循环式沼气反应器3构成;所述的堆沤池1内设置吸热板2;所述的沼气反应器3内的回流管8上设置热交换器4;吸热板2和热交换器4的管路构成密闭循环管路,循环管路内有循环液体。
上述的堆沤池1具有倾斜的底部结构,堆沤池的最底部设置能够自动将堆沤池内的发酵后酸化液体流入沼气反应器的出料管6,出料管的进料口7设置在沼气反应器的回流管8上,其位置低于堆沤池1底部。
上述的能够自动将堆沤池内的发酵后酸化液体流入沼气反应器的出料管6采用虹吸管。
上述的出料管6内设置防止大量沼液倒流到堆沤池中的逆流阀9。
上述的堆沤池底部出料管的出料口11设置能够挡住固体原料进入沼气反应器格栅5。
上述的在堆沤池的吸热板2由多个板的串联或并联组成,多板间设置的一定距离。
上述的堆沤池的吸热板2内设置和外接管路相连的一个辅助管路10,其管路排列与循环管路并行,接口可与其他加热源连通。
上述的热交换板2和回流管上的热交换器4采用导热良好的金属材料。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其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一种利用生物质自身在有氧发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去提高沼气池发酵的温度的自动升温装置,因而整个结构和过程不需要任何外界动力。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一个堆沤池,对沼气固体原料在堆沤的同时进行了预处理,解决了固体原料的进料和出渣之间的矛盾,同时降低了成本。
3、本实用新型用辅助其他加热方式提供热量,保证了在没有堆沤原料的情况下确保反应器的中温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沼气池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热循环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堆沤池,2-吸热板,3-内循环(IC)沼气反应器,4-热交换器,5-格栅,6-出料管,7-进料口,8-回流管,9-逆流阀,10-辅助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沼气池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组合式沼气发酵池结构是由一个堆沤池1和一个内循环(IC)沼气反应器3组成。堆沤池1对沼气固体原料在堆沤的同时进行了预处理,解决了固体原料的进料和出渣之间的矛盾。这些农作物或农产品加工丢弃物在堆沤池进行有氧发酵,发酵后的酸液再作为沼气原料进入到沼气反应器产气,实现了对固体原料的固液分离和预处理;同时,沼气反应器所排出的沼液流到堆沤池进行对固体原料的水分补充和微生物提供,加速其进行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栾龙,未经栾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62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