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封闭负压创面敷料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620136370.9 申请日: 2006-12-15
公开(公告)号: CN200977228Y 公开(公告)日: 2007-11-21
发明(设计)人: 陈绍宗;李学拥;李望舟;李金清;李跃军;吕小星;李靖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主分类号: A61F13/00 分类号: A61F13/00;A61L15/00;A61M1/00
代理公司: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陈翠兰
地址: 710038*** 国省代码: 陕西;6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封闭 创面 敷料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敷料,特别涉及一种封闭负压创面敷料。

背景技术

1992年,德国医学博士Wim Fleischmann首创将创面封闭与传统负压引流结合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很快在欧美等地推广,通过FDA认证,并被命名为VAC技术,它使创面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截至目前,国内仅有几家大型医院开展,所需仪器和专用敷料均依赖进口,价格极为昂贵,治疗操作也要临时将引流管插入海绵或用纱布敷料包绕引流管,操作不便而且费时,有的在封闭创面时要使用粘合剂,或未设管卡和滴液管等附件。尤其是材料昂贵,不能满足为我国广大基层医疗服务的要求,制约了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技术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封闭负压创面敷料,使用方便,安全可靠,能显著节省人力和卫生资源,减少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手术贴膜和不粘纱布,不粘纱布面上设有聚氨酯海绵,聚氨酯海绵上依次有无纺布贴膜和手术贴膜,聚氨酯海绵内分别插入有滴注管和引流管。

所述的引流管位于聚氨酯海绵的外部设置有管卡。

所述的聚氨酯海绵的厚度为1.5-2.0cm,孔径为400-600μm。

所述的引流管的端部四周均匀开有8~10个侧孔,侧孔孔径0.2~0.3cm。

本实用新型材料全部国产化,质优而价廉,有利于在各类型医院包括广大基层和农村医疗单位普及VAC技术;结构简单,海绵与引流管一体化,出厂时引流管已插入海绵,简化治疗操作,而且引流管四周均有侧孔,不担心侧孔方向变化,更加保证负压引流效果;滴液管可在负压治疗的同时向创内给药;管卡用于暂停治疗时维持负压;不粘纱布防止因海绵与创面粘连损伤新生血管和肉芽组织。

硬塑质管卡套入引流管尾端,用于暂停治疗时维持创面的负压。需向创面滴注药物时,则将滴液管在引流管头端位置插入海绵下方,并与输液器相连。参照ASTM(美国医用装置标准)和试验方法(美国材料协会编,ASTM标准年鉴13卷1期,奚延斐译,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用昆明小鼠、豚鼠、SD大鼠、新西兰和大耳白兔对四种国产聚氨酶海绵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证明无急性全身毒性(静脉、腹腔和口服给药),口服给药LD50>15g·kg-1;慢性全身毒性试验给药8周小鼠一般状况良好,体重日增,Hb和WBC计数、肝肾功能(GPT、BuN)无明显变化,心、肝、脾、肾脏器组织学检查无充血、水肿和坏死;微核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出现率为1.80±0.40~1.95±0.40,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皮肤刺激试验、皮内和肌肉注射试验均无刺激性;热源试验术前术后无显著差异(P>0.05);溶血试验血液相容性好,低于国际和国家标准;直接接触法和MTT法细胞毒性试验小鼠L-929细胞无直接毒性。以上结果显示四种海绵各项指标均符合ASTM标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所示,不粘纱布7面上连接聚氨酯海绵4,聚氨酯海绵4上设置无纺布贴膜2,无纺布贴膜2上设置手术贴膜1,聚氨酯海绵4内分别插入有滴注管3和引流管5。位于聚氨酯海绵4外部管子的引流管5上设置有管卡6。所述的聚氨酯海绵厚度1.5-2.0cm,孔径400-600μm。引流管的端部四周有8~10个侧孔,侧孔孔径0.2~0.3cm,间隔2.0cm。

首先创面清创,创底铺二至三层不粘纱布7;按创面剪裁聚氨酯海绵4,可略超出创缘;聚氨酯海绵4移至创面,用可透气无纺布贴膜2和手术贴膜1先、后覆盖聚氨酯海绵4和创周皮肤,也可先将手术贴膜1粘贴于可透气无纺布贴膜2背面,两者一起密封创面,引流管5用手术贴膜1包绕呈系膜状,不直接接触皮肤;引流管5连接负压仪引流瓶,调整仪器负压值开始治疗(推荐-120mmHg),引流管5上设置有管卡6。滴注管3,不粘纱布7。(注:拟向创面滴药时,在创面密封前将滴液管插入海绵下方并与输液器相连)。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63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