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监视摄影机自动光圈镜头远近及焦距调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6684.9 | 申请日: | 2006-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66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林松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肯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H04N5/225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缪利明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县三重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视 摄影机 自动 光圈 镜头 远近 焦距 调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视摄影机,具体地,是关于一种监视摄影机自动光圈远近及焦距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监视摄影机,如图8所示,其具有一壳体40,壳体40的两端分别设有前开口41与后开口42,于后开口42设有封盖43,在前开口41设有镜盖44,并于壳体40内相邻于镜盖44处设有摄影镜头45。
此监视摄影机可架设于适当位置处,并将摄影镜头45的远近与焦距转环调整至最佳摄影位置。
然而,监视摄影机大都设置于高处,并且在调整摄影镜头45的远近与光圈转环时,是先将镜盖44取下,并且工作人员会尝试由前开口41处将手伸入壳体40内,借此调整摄影镜头45的远近与焦距转环。
摄影镜头45与壳体40之间仅存有些许的间隙,当位于高处的工作人员试着调整摄影镜头45的远近与焦距转环时,往往困难重重,而且当摄影镜头45的远近与焦距需要一再调整时,其困难程度势必更高。因此,现有的监视摄影机在调整上存在困难,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监视摄影机在摄影镜头及焦距调整上的前述缺点和不足,从而提供一种监视摄影机自动光圈镜头远近及焦距调整装置,可便于调整摄影镜头的远近及焦距的调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监视摄影机自动光圈镜头远近及焦距调整装置,其监视摄影机具有壳体,壳体内部设有摄影镜头,该调整装置具有一支撑架、二调整螺杆、一主转环、一副转环、一底板以及二转杆;该支撑架用于设置所述摄影镜头,支撑架的一侧的顶端与底端处分别固设有顶支撑片和底支撑片,顶支撑片与底支撑片形成有相对的顶穿孔和底穿孔;所述二调整螺杆穿设于顶穿孔与底穿孔之间,调整螺杆的杆壁上形成有螺纹;主转环设于摄影镜头的控制远近转环处,主转环的周壁形成有可与调整螺杆的螺纹相互啮合的咬齿;副转环设于摄影镜头的控制焦距转环,且相邻于主转环,副转环的周壁形成有可与调整螺杆的螺纹相互啮合的咬齿;所述底板盖合于壳体的底端相对于摄影镜头位置处,且底板相对于底支撑片的底穿孔位置处形成有固定孔,所述二转杆穿设于底板的固定孔位置处,转杆的顶端与调整螺杆的底端相互连接,转杆的底端形成有转槽。
采用以上结构,当监视摄影机被架设于适当位置处时,可借由转杆的旋转,使得调整螺杆也随之旋转,进而带动主转环或副转环也随之转动,这样摄影镜头的远近与焦距即可被调整。通过这种调整方式,摄影镜头的调整难度就可以大大降低,因此工作人员可以轻易地将摄影镜头调整至所需的远近与焦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监视摄影机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前视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前视剖面图。
图8为现有的监视摄影机的剖视图。
其中:
10、壳体;11、摄影镜头;111、远近调整转环;112、焦距调整转环;
20、支撑架;21、顶支撑片;211、顶穿孔;
22、底支撑片;221、底穿孔;
23、调整螺杆;231、螺纹;232、调整槽;
24、主转环;241、穿孔;242、咬齿;
25、副转环;251、穿孔;252、咬齿;
26、底板;261、固定孔;
27、转杆;271、突部;272、环槽;273、转槽;274、C形扣环;
31、旋转螺杆;311、转槽;32、底板;321、固定孔;
33、顶支撑片;331、底支撑片;34、主转环;35、摄影镜头;
10A、壳体;11A、穿孔;
40、壳体;41、前开口;42、后开口;
43、封盖;44、镜盖;45、摄影镜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监视摄影机自动光圈镜头远近与焦距调整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该摄影机具有壳体10,该壳体10的内部设有摄影镜头11,摄影镜头11具有远近调整转环111与焦距调整转环112;本调整装置具有一支撑架20、二调整螺杆23、一主转环24、一副转环25、一底板26以及二转杆2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肯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肯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66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演奏设备
- 下一篇:高效保温节能绿色多功能复合墙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