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楼逃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8965.8 | 申请日: | 2006-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68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廖英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英熙 |
主分类号: | A62B1/10 | 分类号: | A62B1/10;A62B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楼 逃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逃生装置,尤指一种不受限于高楼环境且不用电力即能构成一条安全逃生路线,供每一逃生人员得以穿戴安全带及使用滑钩滑降,快速安全抵达地面,其十分适合于大量人员逃生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社会运作、居住形态改变,使得都市中高楼林立,加上近年来火灾频繁,高楼大火往往使得灾情惨重,甚至使人丧失生机;虽然,一般大楼都会配备有已出品的逃生索或逃生绳之类的设备,以在安全梯等逃生通路阻断时,让受困于高楼的人员能够利用此类设备逃生,以提高获救的机会。
但目前所见的逃生索多是配置在一般俗称缓降机的装置当中,众所皆知缓降机受限于楼层高度,且在使用时必须先将缓降机挂于架子上,再将缓降机的勾子的螺丝锁紧,并确定缓降机的架子确实并牢固的固定着,接着将缓降机的绳轮抛到楼下,并将另一边的束带套在腋下,将束带的扣环拉到胸前,使用人员必须双手拉着绳子,跨出窗外面向墙壁,再放开双手,利用缓降机内部的离心刹车装置缓缓的下降到地面。
当人员利用缓降机自高楼下降时,必须两手掌微微接触墙壁,以利躲开墙上的突出物,而且下一个逃生的人员必须在前一个逃生人员解开身上的束套之后,方可使用缓降机,如此将拉长逃生人员使用缓降机的间距,以及加速缓降机的损坏,如此的方式较无法降低其危险性,亦无法达到逃生装置的救命宗旨。
然而,上述缓降机,均需组装于较高的墙壁上,但因一些高楼露台或楼顶并无高墙,固无法使用,且当灾害发生时,常伴随停电的可能性,故即使缓降机配设有由电力将绳索卷回的结构,也会因停电而不敷使用;所以,本实用新型即针对习有的缺点加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用电力即可供人员使用的高楼逃生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高楼逃生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至少包括有一逃生台、一卷索机、一抛索伸缩臂、一个人逃生配备以及一配合设于地面上的固定环组;该逃生台设置于顶楼或其它楼层,并用以装配相关逃生组件;该卷索机用以收放缆索,伸缩臂用于让逃生者与建筑物保持安全距离,各人逃生配备须配备一组专用滑钩装置及安全带,而滑钩装置可使人员减速滑降又可以手控煞车并配合缆索滑降至地面,安全带供逃生人员快速、牢固地穿带于身体,搭配滑降滑钩以迅速地逃出灾难现场;固定环组则供缆索末端扣钩固定的装置;而构成一条安全逃生的空中索道。
其中,该逃生台并不设限于环境因素,故当下楼层均着火,住户被迫往顶楼移动时,仍可使用卷索机等逃生设备,并十分适合于大量人员逃生使用,且该卷索机不需使用电力即可使用,受人力操作转动而带动缆索卷动,而可构成一种于灾害发生并停电时,可经由人力手动操控并将人员安全垂降到达地面的逃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环境因素不设限,可适用各种环境。
2、不需电力驱动,以人力即可操作。
3、可让逃生者与建筑物保持安全距离,不会因此令使用者撞到建筑物的凸出物而受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使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架体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卷索机的第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卷索机的第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卷索机的第一实施例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卷索机的第二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卷索机的第二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卷索机的第二实施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滑钩使用状态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握把与活动握把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滑钩的导轮立体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滑钩的导轮使用状态图。
【图号说明】
1 逃生台 10 平台
11 容置空间 12 爬梯
2 卷索机 20 机体
201 箱盖 21 主转轴
211 齿轮 22 副转轴
221 齿轮 23 手动驱转结构
231 链条卷索器 232 链条
233 套座 2331 卡槽
234 齿轮 235 卷线工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英熙,未经廖英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89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