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平中开多级输油管线泵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9610.0 | 申请日: | 200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82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蔡银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佳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1/08 | 分类号: | F04D1/08;F04D29/42;F04D29/24;F04D29/08;F04D29/44;F04D29/70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龙祥 |
地址: | 311241***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平 多级 输油管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技术涉及输送流体介质的大流量、高扬程输油管线泵。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级大流量、高扬程输油管线泵,其泵壳内流道多采用单蜗壳形式。在工作中为了平衡径向力,需将相邻出口流道错开180°来平衡径向力,但会产生一个力矩。如果叶轮数量是奇数时就无法平衡径向力。这样一来,实际上径向力没有完全平衡。
现有的多级中开泵其叶轮与泵轴组装后,因叶轮与轴是动配合,又用轴套螺母轴向固定,使得转子部件径向跳动精度很难保证,同时使泵轴产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在泵轴高速旋转时引起泵振动,致使泵寿命降低。
现有的机械密封冲洗方式是在泵第一级压出室通过节流孔板引出冲洗液,一但介质中的杂质堵住节流孔板,将造成冲洗液中断,运转中的机械密封得不到冲洗很快即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产品在泵轴上产生力矩、难以平衡径向力、易弯曲等缺陷,提供一种水平中开多级输油管线泵。并进一步的克服现有的机械密封冲洗方式易导致冲洗液中断的缺陷,为此,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水平中开多级输油管线泵,包括外壳、泵轴以及叶轮,所述的外壳由水平中开的泵体和泵盖装配而成,在所述的泵体和泵盖内分别设有若干个对应的半涡室和半流道,由此在装配状态下形成若干个完整的涡室和完整的流道,且所述涡室和流道之间依次连通,所述的叶轮装配在泵轴上并位于涡室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涡室包括若干等数量正向涡室和反向涡室,所述的叶轮包括若干等数量的正向叶轮和反向叶轮,且正向叶轮和反向叶轮方向相反地位于所述的正向涡室和反向涡室内,在所述的外壳上设置有与首级正向涡室连通的入口、与末级反向涡室连通的出口以及连通末级正向涡室和首级反向涡室的通道。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的水平中开多级输油管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向叶轮和反向叶轮的入口端相反的装配在泵轴上。
所述的水平中开多级输油管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的入口处和其所在的涡室的相临处分别安装有叶轮密封环和泵体密封环。
所述的水平中开多级输油管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向叶轮和反向叶轮的端部设置有套在泵轴上的卡环。
所述的水平中开多级输油管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道位于所述反向涡室的外侧。
所述的水平中开多级输油管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两端安装有机械密封,在该两个安装机械密封的位置之间设有冲洗管。
所述的水平中开多级输油管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洗管上设置有滤网和节流孔板。
所述的水平中开多级输油管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洗管上位于所述滤网和节流孔板之后的位置设置有旋涡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的涡室包括若干等数量正向涡室和反向涡室,所述的叶轮包括若干等数量的正向叶轮和反向叶轮,且正向叶轮和反向叶轮方向相反地位于所述的正向涡室和反向涡室内,在所述的外壳上设置有与首级正向涡室连通的入口、与末级反向涡室连通的出口以及连通末级正向涡室和首级反向涡室的通道,所述的涡室和流道相对泵轴呈中心对称布置,因此在工作时,因正向叶轮和反向叶轮的转动而产生的径向力和轴向力均能够予以平衡,避免泵轴承受力矩而弯曲;在冲洗管上设置滤网、节流孔板和旋涡分离器,以便分离出干净介质对机械密封进行冲洗;此外,上述优势的存在,使泵运行可靠性好,机械密封使用寿命长,提高了泵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外壳部分及其内部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1外壳部分的后视图。
图5为图4中A部的剖视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吸入流道和压出流道的形状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的首级吸入流道和末级压出流道的截面形状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佳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佳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96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