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制茶锅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0199.9 | 申请日: | 200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68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吴利方;封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封晓峰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40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制茶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机械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安装在茶叶多用机、理条机等可供往复运动式制茶设备上的新型制茶锅。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茶叶多用机、理条机等制茶设备上的制茶锅,均由多槽“U”型不锈钢锅体组成。该种锅体断面呈直“U”型,当茶叶在内部翻动时,茶叶只能碰撞锅体两直壁,茶叶自身难能在锅体内翻滚。这样炒制出来的茶叶虽有直度,但茶叶却成了微扁型,不适宜制作直条圆形茶,且锅体材料为不锈钢,导热率差,热量均被不锈钢锅体反射,吸收率只有65%左右,造成锅体温度不均匀,影响了制茶品质,茶叶颜色不均匀,宜出现花色。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新颖的茶叶机械上的制茶锅。该锅制茶质量好,成条率高,锅内温度均匀,所制茶条索紧直、色泽翠绿,而且制茶锅能有效吸收热量,节约了制茶能源。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制茶锅,包括锅框和一组槽锅,所述槽锅呈斜“U”形槽锅形状,其内底面设置若干凸筋。
作为优选,所述槽锅内底面设置2~5条圆弧凸筋,相邻凸筋间的间隔为6-15厘米。
作为优选,所述槽锅外底面设置耐高温吸热材料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此锅形的7~11只槽锅构成一只完整的制茶锅,采用斜“U”型槽锅,且在内底面以一定间隔压制2~5条圆弧凸筋,这样在制茶过程中茶叶在槽锅内就能自由翻滚,有利成条。在锅体的底部涂敷耐高温吸热材料,使锅体有效吸收热能,且锅体温度均匀,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放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参看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锅框1,锅框1内设置一组斜“U”形槽锅2,槽锅2上设置出风管3和进风管4。若干槽锅相互咬口连接成一体,通过焊接固定在锅框1上,构成一只完整的制茶锅,槽锅2通过模压而形成斜“U”形,并在槽锅2内底面模压出一定间隔的若干凸圆弧筋5,当槽锅在作往复运动时,茶叶就会沿斜“U”型锅作滑动,当茶叶遇到凸筋5时,凸筋5就会产生一个阻滞力,使茶叶翻滚、成条。槽锅2外底面涂敷的耐高温吸热材料层6,可有效吸收炉子热能,通过实验可以设定吸热材料层6的厚度,从而调节槽锅2内表面的温度,使整只制茶锅的温度保持均匀。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封晓峰,未经封晓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01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