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导光板和双色导光按键板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4552.0 | 申请日: | 2006-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33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朱召刊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8/00 | 分类号: | F21V8/00;F21V33/00;H03K17/9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6广东省深圳市龙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光板 双色导光 按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光板和双色导光按键板。
背景技术
对于一般手机,LED灯的上面会覆盖一个导光板(Lightguide),其作用是将LED光源发出的点光源均匀散射,当光线经导光板到达按键的时候,透射出来的便是均匀的光线。传统手机的导光板和键盘是分离的,而键盘又依次设有按键垫,按键,遮光片等结构层,上述这些组件组装后,总体厚度就比较大。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双色导光按键板,双色导光按键板的制作工艺(行业内又称Comolding工艺)是先注塑出有孔的导光板(一般采用聚碳酸酯塑料,因此也称聚碳酸酯塑料板,或者简称PC板),然后转到高温硅胶成型模具中,注入硅胶,硅胶硫化后和导光板粘接在一起(硅胶形成了按键)。因硅胶和PC均为透明材质,能够将LED灯发出的电光源均匀发散开来,在按键的正面看光线是均匀的。因此,双色导光按键板既能够发挥导光板的功能,又能够实现按键垫的功能,同时双色导光按键板总体厚度就比较小。
在双色导光按键板的制作中,先将导光板注塑出来,如图1所示,所注塑的导光板1的其中一面在不同的按键孔12位置处设有纵横交错的流道13,其主要作用是将注入到按键孔位中的硅胶均匀分散,这样能够输导多余的硅胶,防止硅胶的堆积。但是这种结构在后续注入硅胶时不利于排气,双色导光按键板容易出现气泡;而且当射入的硅胶稍多的时候就会铺覆到产品表面,造成溢胶不良,影响了双色导光按键板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容易使双色导光按键板出现气泡、产生溢胶不良的缺点,提供一种导光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二是提供一种使用了上述导光板的双色导光按键板。
上述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和设置在导光板本体上多个按键孔,在导光板本体的一面上设置流道,所述流道将相邻按键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板本体上还设置溢胶槽,所述溢胶槽与所述流道设置在导光板本体的同侧,所述溢胶槽沿导光板本体边缘向内延伸,并与按键孔相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改进为:
与同一所述按键孔相连通的流道的方向相同。
与同一所述按键孔相连通的溢胶槽和流道的方向相同。
所述溢胶槽的深度为导光板厚度的1/3-1/2。
上述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双色导光按键板,包括导光板和按键,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和设置在导光板本体上多个按键孔,按键固定设置在按键孔中,在导光板本体的一面上设置流道,所述流道将相邻按键孔相连通,其中,在所述导光板本体上还设置溢胶槽,所述溢胶槽与所述流道设置在导光板本体的同侧,所述溢胶槽从导光板本体边缘向内延伸,并与按键孔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板具有如下优点:由于在导光板本体中设置与按键孔相连通的溢胶槽,使得在后续注入硅胶的时候,气体可以从溢胶槽中排出,同时,当硅胶注入过量的时候,多余的硅胶可以从溢胶槽中排除,不会出现硅胶铺覆到双色导光按键板正面,避免了溢胶不良的状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导光板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光板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色导光按键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结构作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一种用在手机上的导光板1,包括导光板本体11和设置在导光板本体11上多个按键孔12,在导光板本体11的一面上设置流道13,所述流道13将相邻按键孔12相连通,在导光板本体11上还设置溢胶槽14,溢胶槽14与所述流道3设置在导光板本体11的同侧,溢胶槽14从导光板本体11边缘向内延伸,并与按键孔2相连通。
为了使在后续注入硅胶的时候,硅胶流动更顺畅,优选与同一按键孔相连通的流道的方向相同,图2中的流道13沿导光板本体11上的按键孔12纵向布置,并且溢胶槽14与流道13为相同的方向,更优选的是,纵向布置的流道3与溢胶槽14沿同一直线布置。
考虑导光板本体11强度和硅胶的溢出速度,溢胶槽14的深度为导光板本体11厚度的1/3-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45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