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古筝架体的连接杆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4644.9 | 申请日: | 2006-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16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文强 |
主分类号: | G10G5/00 | 分类号: | G10G5/00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11400江苏省仪***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古筝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古筝,特别是用来支撑古筝的架体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古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在学习或者演奏古筝的时候,以往都是将古筝放置在左右两个凳子上,这样携带起来不方便。现在出现了在筝体下方设置侧板,通过可折叠的连杆将两个侧板分别可收折式铰连接在筝体底部。由于筝体为木质材料制成,而连杆是金属材料,在收起的时候,连杆的中部与筝体底部容易发生碰撞、摩擦,造成古筝底板破损,影响古筝的使用寿命;另外,在打开连杆时,会出现反折的情况,使用起来不稳定;同时连杆上端与筝体底部之间通过铁片连接,连杆与铁片之间存在间隙,在弹奏古筝的时候容易产生噪音,影响古筝的发音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发音影响小、使用可靠的古筝架体的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上连杆、下连杆、垫圈、压盖、销轴、两组连接件组成,上连杆的下端与下连杆的上端分别设有对应的销孔,上连杆销孔的一侧布置下连杆,上连杆销孔的另一侧依次布置垫圈、压盖,垫圈的中部设有与销孔对应的中孔,压盖顶部设有与销孔对应的通孔,垫圈与压盖之间支撑有压簧,穿过下连杆的销孔、上连杆的销孔、垫圈中孔、压簧、压盖顶部通孔的销轴的一端与下连杆的销孔铆接,销轴的另一端与压盖顶部通孔铆接;上连杆与下连杆其中一个连杆上固定以销轴的径向对称排列的钢珠,另外一个连杆上设有与上述钢珠对应的盲孔;上连杆的上端与下连杆的下端分别铰接有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件分别与筝体底面、筝体底部的侧板连接,通过两个连杆围绕销轴转动,方便对古筝筝体的折叠和展开,这样不仅携带方便,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连杆在收起以后也不会与筝体的底部发生碰撞、摩擦。当两个连杆收拢在一起的时候,上连杆的钢珠正好落在下连杆的盲孔内;当两个连杆围绕销轴旋转到呈180°的时候,上连杆的钢珠也正好落在下连杆的盲孔内,可以起到阻止两个连杆继续旋转的作用,避免出现反折和自动收折的现象,增强了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另外连接件铰连接在两个连杆的两端,避免了原来的连接件与连杆之间因间隙而发生的噪音。
为了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架体发生晃动,本实用新型两个连杆之间设有展开限位装置,所述展开限位装置为设置在上连杆上的突起的台阶,该台阶朝向下连杆的面并相对下连杆的端面,或者是设置在下连杆上的突起的台阶,该台阶朝向上连杆的面并相对上连杆的端面。这样连杆在围绕销轴转动到180°的时候,设置在上连杆上的突起台阶或者是设置在下连杆上的突起台阶可以阻止连杆继续旋转,起到限位的作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在两个连杆的中部分别设有相背离的长形凹槽。设置长形凹槽可以增加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能够作为加强筋来使用,在加工的时候,对两个连杆的中部分别进行冲压,使得连杆的中部一面向内凹陷,另一面向外突起。可以防止连杆因长期围绕销轴转动产生变形,延长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上连杆上设有朝向下连杆突出的凸台,该凸台对应于下连杆的凹槽;或者在下连杆上设有朝向上连杆突出的凸台,该凸台对应于上连杆的凹槽。将连杆围绕销轴旋转折起,当旋转到终点时,一个连杆上的凸台会被另一连杆上对应的凹槽阻挡住,从而达到了防止连杆超过旋转范围的目的,避免与筝体的底部产生摩擦。
本实用新型的两个连杆通过连接件分别与古筝体底部和侧板连接,侧板与古筝体底部也绞连接在一起,通过扳动侧板可以达到带动连杆围绕销轴转动的目的,轻松实现了侧板的收折或者打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两个连杆夹角为小于90°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上连杆5的下端与下连杆6的上端分别设有对应的销孔15、16,上连杆销孔15的一侧布置下连杆6,上连杆销孔15的另一侧依次布置垫圈4、压盖2,垫圈4的中部设有与销孔对应的中孔19,垫圈4与压盖2之间支撑有压簧3,穿过下连杆的销孔16、上连杆的销孔15、垫圈中孔19、压簧3、压盖2顶部的销轴1的下端与下连杆6的销孔16铆接,销轴1的上端与压盖2顶部铆接;上连杆5上固定有以销轴1的径向对称排列的钢珠7、20,下连杆6上设有与钢珠7、20对应的盲孔8、21;上连杆5的左端铰接连接件13,下连杆6的右端铰接连接件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文强,未经张文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46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