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体不极化电极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6892.7 | 申请日: | 2006-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245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陆阳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阳泉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鲜林 |
地址: | 730000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极化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接收和传递地球电场信息的接收器和探头,具体说是一种固体不极化电极
背景技术
电极是监测地球电场信息测量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广泛应用于地震地电前兆观测、地球物理电法勘探、工程物探、石油物探、水文物探以及大地电磁测深等领域。在现有的工作中普遍使用铅电极或铜电极,在一些短时间的高精度测量中也使用不极化电极,如相关文献:《电测找水》(河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探矿大队,水利电力出版社,1974.2,P174-176),报道了河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探矿大队在电测找水中制作了氯化铅不极化电极,其制作方法是将铅丝浸入含1%化学纯的氯化钾溶液通电氯化后,成为氯化铅不极化电极,其电极电位差小于10毫伏。《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直流电法工作规范》(地质出版社,1984.10,P194-195),《电法勘探教程》(武汉地质学院金属物探教研室,地质出版社,1980.4,P546-547),报道了硫酸铜不极化电极的制作,其电极电位差小于2毫伏;《大地电磁测深研究》(陈乐寿,刘国栋,地震出版社,1984.6,P373-374)报道了大地电磁测深研究中,固定台站大多使用铅板或铅丝网,流动性测量使用的不极化电极有:铜棒-硫酸铜电极、镉棒-氯化镉电极、银棒-氯化银电极。在所有这些电极中,由于存在铅电极自身电位大,稳定性差,极易随介质环境而改变;而硫酸铜等其它不极化电极的使用寿命短(几天或数月)和使用不方便等诸多问题。所以,几十年来许多地球物理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研制一种极差电位小,长期稳定性好的不极化电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难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极差电位小、稳定性能好、噪声低、频带宽、轻便耐用、易于保存、携带和使用方便、既适合于流动测量、又能埋入地下长期观测的固体不极化电极。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解决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种固体不极化电极,由电极输出线、热缩套管、铅棒及PVC管体组成,所述PVC管体上端设一盖帽,盖帽上穿过一电极输出线并接入PVC管体中,电极输出线的下端连接一铅棒,电极输出线外部套装一热缩套管,电极输出线与铅棒的连接处套装一热缩绝缘管;所述PVC管体中装有固体状电解质,PVC管体下部设一内塞,内塞中部留一通道,内塞下端设一外塞,内塞和外塞之间留有空隙。
本实用新型电解质为固体,一次装配,长期使用,具有极差电位小、稳定性能好、噪声低、频带宽、轻便耐用、易于保存、携带和使用方便等特点。既适用于野外流动测量,又能埋入地下长期观测,还可用于深井、钻孔、海洋、水上等电法勘探。
技术指标和性能特点:
技术指标
在室温条件下的5%NaCL溶液中满足:
一对电极的极差≤1mv 24小时内极差漂移:≤0.5mV
10秒内短周期噪声≤0.01mV 频率响应范围:0~10KHz
电极内阻≤500Ω 使用温度范围:-10℃~40℃
“固体不极化电极性能稳定,各电极之间极差始终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法勘探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固体不极化电极完全可以作为原瓷罐式液体不极化电极的更新换代设备。”(甘肃省地质矿产局,“关于固体不极化电极应用效果的证明”);在海南环岛大地电磁测深试验结果表明,“固体不极化电极完全可以取代硫酸铜不极化电极,在短时间的稳定速率、长时间的稳定性、使用方便程度及可靠性等方面均优于硫酸铜不极化电极,与法国电极没有明显差别。”(海南省地震局,“固体不极化电极试验使用报告”)。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运用固体不极化电极“在敦煌—南八仙300公里油气管道电法勘探中,通过实地的野外工作,这种电极与陶瓷电极相比,有如下特点:1、电极极差小;2、性能稳定;3、使用方便,便于携带;4、轻便耐用,易于保存。我们用这种不极化电极进行了300公里的剖面性激电、自电测量工作,认为应用效果较好。”(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固体不极化电极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阳泉,未经陆阳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68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