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缓足健步鞋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7728.8 | 申请日: | 2006-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23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陈伯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伯斌 |
主分类号: | A43B7/00 | 分类号: | A43B7/00;A43B13/1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忠俊 |
地址: | 556000***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健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有保健功能的鞋,具体为缓足健步鞋。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的强力竞争,人们每天穿行在繁忙的工作中,而在这样高强度的压力下,人体对脚的压力也随之加强,导致脚部疲劳,随之带来脑部的疲劳同时造成行动、思维缓慢以致降低工作效率,这样长时间的工作,使人在行走、跑动中感觉到脚部酸痛、抽筋,并逐渐出现各种脚部和腰椎疾病,如:肌腱炎、骨刺增生、腰椎酸痛等。特别是长期穿着高跟鞋的女性以及行走、运动量过大的人群这种症状更为明显,这样不仅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会让身体有病痛的人们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解决人们脚部的压力,消除因行动量过大所带来脚部酸痛、抽筋和脚部、腰椎的各种疾病,穿一双合脚鞋,有保健功能的鞋至关重要。
经过检索,在中国专利文献中也有许多具有保健功能的保健鞋的专利申请件,它们采用对鞋的不同部位的改进和增加一些功能部分来达到保健的目的,但是,在这些保健鞋方案中,通过改进鞋底的结构为前高后低的保健鞋方案却没有检索到。在经过发明人观察和实践证明,使用缓足健步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缓解脚部酸痛、抽筋等现象,还能有效减少由于鞋的缘故,所造成的腿部和腰椎出现的各种疾病。特别是女性和行走、运动量过大的人群。较长时间使用缓足健步鞋通过对足底部穴位按摩、肌腱拉伸后,效果更加好,他们在重新穿上普通的鞋行走或运动,能够明显感觉到行动轻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于传统的鞋都采用的是前低后高的制作方法,当穿传统的鞋人在静止时,脚后部肌腱处于压缩状态,长期持续这样的状态,一些人群会产生脚部酸痛、抽筋和脚部、腰椎各种疾病的出现。为了解决或缓解这些人群由于鞋的缘故脚部出现的酸痛、抽筋和脚部、腰椎疾病发生。经过发明人研究的缓足健步鞋改变了传统鞋的制作方法,使用者可以有效改善后脚肌腱的柔韧性,使前、后脚肌腱得到充分的锻炼,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了这些人群由于鞋的缘故出现的脚部出现的酸痛、抽筋等。
本实用新型缓足健步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缓足健步鞋的鞋底高度采用前端1高,后端2低的结构,脚掌弧面3(脚掌心)加上垫衬及按摩钉4,鞋底前端1与鞋后端2的高度差为:老年人前后端高度差为15mm-20mm,中青年人前后端高度差为25mm-30mm,运动员前后端高度差为35mm-40mm。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前高后低的缓足健步鞋,通过内部一些人的试用、检测,可以有效改善脚后跟肌腱的压缩状态,让脚的前、后脚肌腱得到充分的锻炼,可以一定程度解决这些人群由于鞋的缘故脚部出现的酸痛、抽筋等问题,还可以使人身姿挺拔,对矫正习惯性弯腰驼背有一定作用。由于在鞋内部脚掌弧面3(脚掌心)部位加入柔性垫衬及按摩钉,对人体处于脚掌弧面的腰椎、脊椎、胃、十二指肠、胰脏等器官的对应穴位进行充分按摩,减少这些器官的疾病发生,使人们在行走中更为舒适,健身或减肥的人可以穿着缓足健步鞋进行锻炼,比普通的运动鞋更能燃烧脂肪达到健身及减肥的效果。预测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缓足健步鞋的鞋底正视剖面示意图。
图2是缓足健步鞋的鞋底俯视示意图。
以上图1~图2中的;1.鞋前端,2.鞋后端,3.脚掌弧面,4.按摩钉,5.脚前掌及脚指凹坑,6.鞋底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并根据年龄结构的不同,缓足健步鞋前后端高度差也随之改变:
实施例1:老年人前、后端高度差为15mm 20mm;由于老年人行走或静止站立时身体处于前倾,容易被绊倒和造成腰椎、脊椎等疾病。使用缓足健步鞋可使老年人上身前倾现象有所改善减少绊倒和腰椎、脊椎出现疾病的机率。
实施例2:中青年人前后端高度差为25mm-30mm;中青年人使用缓足健步鞋可以使身姿更为挺拔,减少腿部疲劳及腿部、腰椎疾病,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3:运动员前后端高度差为35mm-40mm;运动员使用缓足健步鞋进行训练时比穿着普通运动鞋更能达到训练效果,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腿部力量,还有效调节了腿部疲劳。在竞技中更胜一筹。
想健身或减肥的朋友同样可以穿着缓足健步鞋进行锻炼,比普通的运动鞋更能充分燃烧脂肪达到健身及减肥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伯斌,未经陈伯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77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