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负荷闸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8019.1 | 申请日: | 200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48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陈耀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耀乾 |
主分类号: | E21F1/10 | 分类号: | E21F1/10;E21F1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荷 闸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闸门(damper)结构,尤指一种应用在隧道、地铁隧道的通风与消防系统中的重负荷闸门(heavy duty damper)结构。
背景技术
重负荷闸门(heavy duty damper)乃是使用在隧道(tunnel)、地铁(捷运)隧道(subway tunnel)的通风与消防系统中,如图1、图2所示,其分别是重负荷闸门应用在隧道通风(tunnel ventilation)中的排气(exhaust)与供气(supply)系统中的示意图,其是在一供地铁(捷运)车辆A1高速行进的地铁(捷运)隧道A2上方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通风道A3,所述的通风道A3的下层口处可设置二重负荷闸门A4,又二重负荷闸门A4之间可设一隧道通风机(tunnel ventilationFan)A5;而由于车辆A1在隧道A2内高速行进时会产生活塞(piston)现象,故平时隧道A2必须保持通风状态,则凭借所述的通风机A5的排气功能如图1中箭头所示或进气功能如图2中箭头所示,并配合重负荷闸门A4保持开启状态,就可以使隧道A2保持通风状态;然在发生火灾时,起火现场的供气(supply)闸门要快速关闭但排气(exhaust)闸门要快速开启以造成负压,而其它非起火现场的供气(supply)闸门要快速开启但排气(exhaust)闸门要快速关闭以造成正压,使在造成压力差下以有效避免火苗或浓烟扩散,由此可知,一重负荷闸门必须符合耐热、抗压且又可快速开启或关闭的要求。
而一重负荷闸门主要是包含一外框架、数片相同规格叶片以百叶型态设置在外框架的内部、与一驱动装置包含一驱动器(actuator)设置在闸门外框架上用以操控数片叶片同步转动,使数片叶片可同步转动成平行开通状态如图3、图5、图6所示或垂直关闭状态如图4、图7所示;然而,一般现有重负荷闸门使用的叶片常是利用一金属片如镀锌钢片、铁片等加工制成,其结构强度或刚性与抗压性稍嫌不足;又当数片叶片转动成垂直关闭位置时如图4、图7所示,依据现有叶片结构而言,其相邻二叶片之间交界处的密合性不够,致叶片关闭后的气密效果不佳,此不但影响重负荷闸门的泄漏性测试及其使用功效,也相对增加叶片组装作业或修整的麻烦;又现有驱动装置结构较为复杂,且较难达到耐热且可快速驱动叶片平行开启或垂直关闭的要求;本实用新型即是针对现有重负荷闸门的缺点而加以设计改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负荷闸门结构,使叶片既具有由双层不锈钢片构成的结构刚性,且在上、下端又具有由单层不锈钢片构成的弹性,以简化叶片的组装作业与提升叶片的抗压性,且在关闭状态时各叶片可凭借其上、下端的单层不锈钢片弹性迫紧在相邻叶片的对应端上,以增进相邻二叶片间的气密效果。
本实用新型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负荷闸门结构,其中所述的数片叶片的轴杆是以直排方式枢设在外框架一侧边上,并分成上、下二部分;又所述的驱动装置是利用一驱动器设在外框架一侧边的中间处,且以气动式驱动器为佳,而所述的驱动器的驱动用转轴是以扭转杠杆方式分别带动上、下二对称平行的连杆产生同步但反向的上下方向位移,而上、下二连杆上分别凭借数个连动片以与上、下二部分的各叶片轴杆连结,使上、下二连杆的同步但反向的上下位移可驱动数片叶片作同步且同向的转动,以简化叶片的组装作业,并达成快速操控叶片同步转动的使用功效。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负荷闸门结构,其是在叶片上、下端的一端上二长条片之间夹设一等长度的薄不锈钢片,并在所述的薄不锈钢片上设有一凸起面,且使所述的凸起面位于叶片上、下端二长条片间的小段间距上,如此,在关闭状态而各叶片上、下端的单层不锈钢片弹性迫紧在相邻叶片的对应端上时,所述的凸起面可凭借其薄不锈钢片的弹性作用而同时迫紧在相邻叶片的对应端上,以增进相邻二叶片间的气密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耀乾,未经陈耀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80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