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缸头内二次空气通道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8383.8 | 申请日: | 2006-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49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洪国基;李进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42 | 分类号: | F02F1/42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县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缸 二次 空气 通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汽缸头内二次空气通道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可导引二次空气流朝向汽缸头排气道的出口处流动的汽缸头内二次空气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对于车辆引擎系统的汽缸头而言,其藉由一二次空气通道以将二次空气导入,并再藉由一空气流量控制阀以控制二次空气进入的时间,使得二次空气可导引进入至汽缸头的排气道内,作为二次燃烧而藉以降低废气污染。
请参阅图1所示的习知汽缸头的侧视剖面图,其中显示有一汽缸头9,且此汽缸头9包括有一燃烧室91、一排气道92、与一进气道93,其中排气道92与进气道93分别连通燃烧室91与汽缸头9外部,且在汽缸头9肉厚内部形成有一二次空气通道94,此二次空气通道94连通排气道92与汽缸头9外部。
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所示的习知汽缸头的上视剖面图,其中显示上述二次空气通道94包括有一后段通路941,此后段通路941连通至排气道92。
然而,在上述习知结构中,排气道92具有一排气方向921,后段通路941具有一空气导引方向942,此空气导引方向942则与排气方向921逆向。亦即,后段通路941的二次空气流入的方向会与排气道92的排气方向产生逆向与冲突,相对造成排气道92内的二次燃烧产生不完全现象,降低转换效率,例如,欲藉由二次燃烧以使二次空气中的氧与排气道92高温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之间产生转换,以降低污染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导引二次空气流,朝向汽缸头排气道的出口处流动的汽缸头内二次空气通道结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缸头内二次空气通道结构,其设置于一汽缸头内,且此汽缸头包括有一燃烧室、一排气道、以及一进气道,其中排气道与进气道分别连通至燃烧室。
此外,上述汽缸头排气道并包括有一出口,此出口连通至汽缸头外部,且汽缸头肉厚内部并挖设有一二次空气通道,并藉以引流一二次空气流进入到排气道内。
本实用新型的特色在于上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后段包括有一后段弯管,且此后段弯管导引二次空气流朝向排气道的出口处流动。
利用上述结构设计,能让二次空气通道的后段弯管发挥导引二次空气流朝向汽缸头排气道的出口处流动方向之功用,如此可以避免二次空气流的空气流向,与排气道的气体流向相互逆向或冲突,同时,藉由上述结构设计,可提高排气道的二次燃烧效率,亦即可提高二次空气与排气道的气体之间的转换效率,而可有效降低污染。
上述汽缸头的排气道与二次空气通道的后段弯管可以同一砂心制造而成。前述的制造方式可使砂心包括有一段制造排气道的排气道部,同时,同一砂心可再横向长出一段后段弯管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二次空气流的空气流向与排气道的气体流向相互冲突,藉此可提高转换效率,而可有效降低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知汽缸头的侧视剖面图;
图2是习知汽缸头的上视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图3A-A断面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制造方式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汽缸头1,9 燃烧室11,91 排气道12,92
出口121 进气道13,93 侧面14
火花塞141 贯孔15 二次空气通道2,94
后段弯管21 圆角211 前段通路22
砂心3 排气道部31 后段弯管部32
排气方向921 后段通路941 空气导引方向942
二次空气流向F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所示图3A-A断面的剖面图、及图5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的示意图,其中显示有一汽缸头1,且此汽缸头1包括有一燃烧室11、一排气道12、以及一进气道13,其中排气道12与进气道13分别连通至燃烧室11与汽缸头1外部,且其中的排气道12并包括有一出口121,其连通至汽缸头1外部。
此外,图式中的汽缸头1并包括有一侧面14,且于此侧面14上组设有一火花塞141,同时,汽缸头1包括有四个贯孔15,其可用以锁附螺栓(图未示),而其中两个贯孔15则分别邻近于汽缸头1的侧面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83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