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环保节能的制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8999.5 | 申请日: | 2006-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02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黄戎;王晋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戎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威;杨小蓉 |
地址: | 100088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节能 制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环保节能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公共场所、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制冷设备是空调,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压缩机压缩制冷剂获得冷能来进行室内降温,一般常用的制冷剂是氟利昂。
但是,空调的能耗大,不仅使用成本高,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氟利昂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不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以工业用电每度1元计,一台5匹的空调每天的电费:3600w×24h×1元=86.4元/天,每100天的电费为8640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天然条件,从大自然中获取冷源进行室内降温,从而提供一种可季节性使用的环保节能的制冷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环保节能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包括两个热交换器,该两个热交换器分别设置于室内和室外,并通过两条管路连通形成封闭循环回路;所述封闭循环回路中充满流动的液体,该液体的凝固点必须低于室外环境温度。所述两条管路分别设置在两个热交换器的上端和下端,这样,利用热流体上行的原理形成冷热对流循环,可以不设置循环泵;所述两条管路中的一条管路上也可以设置有循环泵,以加快封闭回路的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通过液体的循环将室外大自然的冷能带进室内进行降温,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使用,环保节能。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可用3个月以上,北方地区的可用时间则更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热交换器可以为列管式或盘管式。所述液体可采用汽车用防冻液,使用方便,成本低,无污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改进,所述室内的热交换器和室外的热交换器的附近可分别或同时设置风扇,加快热交换器和周围环境的热传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改进,所述室内的热交换器上可以设置有湿度控制器和/或温度控制器,所述湿度控制器和/或温度控制器电连接至智能控制系统。当周围环境条件超出湿度控制器或温度控制器所设定的阈值时,本制冷系统则自动与现用空调自动切换使用;还可以实现远程动力环境的自动监控。(可采用现有成熟的技术,已有理想的成功范例。)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可季节性使用的制冷装置,通过液体的循环从大自然中获取冷能进行室内降温,利用大自然的冷能作为室内制冷的冷源,区别于目前制冷装置(空调)利用压缩机压缩制冷剂的制冷方法,节能环保高效。经试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制冷效果极好。
而且,被制冷的空间不改变原有的空气质量,特别适用于我国中西部的沙尘地区和东部沿海潮湿地区对空气质量要求高的电子设备连续升温的场所,还具备防鼠蛇及小动物入侵的功能。
若进一步配置上智能控制系统与现有的空调根据季节温差交替使用,能够节约大量电能且减少污染。若再配置上温度湿度控制器,完全可以实现特殊场合的动力环境远程自动监控。
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可用3个月以上,循环泵及风扇的总功率低于300w。以此计算电费:300w×24h×1元=7.2元/天,每年冬季的电费以100天计算共计720元,和一台5匹的空调相比,每年以100天计,可以节约100×(86.4-7.2)=7920元。我国北方地区每年至少可以利用3个月以上本新型制冷装置,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数亿元电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环保节能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
1、室内热交换器 2、室外热交换器 3、墙体
4、风扇 5、循环泵 6、管路
7、液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环保节能的制冷装置包括室内的热交换器1和室外的热交换器2,该两个热交换器分别设置于墙体3的内外,室内的热交换器1和室外的热交换器2的附近分别设置风扇4,并通过两条管路6连通形成封闭回路,其中一条管路6上设置有循环泵5;所述封闭回路中充满流动的液体7,该液体的凝固点必须要低于室外环境温度。
根据需要,还可以在室内的热交换器上设置湿度控制器和/或温度控制器,所述湿度控制器和/或温度控制器电连接至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采用现有成熟的远程控制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戎,未经黄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89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仿真化合物的立体分子模型结构
- 下一篇:一种气温报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