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风除尘供气机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9379.3 | 申请日: | 2006-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04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林崇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伟盛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4C5/08 | 分类号: | B04C5/08;B04C5/103;B04C5/185;F24F3/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赤 |
地址: | 台湾省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风 除尘 供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气机,尤其涉及一种旋风除尘供气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空气也越来越污浊,尤其邻近工厂的空气中,更是充满粉尘与各种细小的尘粒,容易对人体造成过敏或气喘等病症,甚至部分场所的空气中还有一种叫尘蹒的昆虫,更是造成过敏的主凶,因此住家周围的空气中若含有过量粉尘或尘蹒,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尤其是小朋友和老年人,更可能因此爆发支气管炎等并发症,绝不可轻忽。
所以便有人研发出一种如图1所示的旋风过滤机10,于一旋风集尘桶1 1顶端一侧形成有一空气导入管12,而所述旋风集尘桶11中央则设置有一空气导出管13;
当空气由所述空气导入管12进入所述旋风集尘桶11内部的后,所述旋风集尘桶11内部因呈锥型的故,所以空气将于所述旋风集尘桶11中回旋流动,空气中颗粒较大的粉尘或浮游微粒便于旋转过程中碰撞所述旋风集尘桶11的内壁而掉落,当空气由所述空气导出管13排出时,便可减少部分的粉尘或浮游微粒,达成旋风集尘的目的;
所述旋风过滤机10虽可利用回旋流动的方式过滤空气,但仅能过滤颗粒较大的物质,颗粒较小的粉尘仍旧无法过滤,如此的空气对人体还是有很大的危害,仍待改进。
为了改善前述的问题,又开发出一种如第2图所示的旋风集尘机20,系于一旋风集尘桶21一端设一空气进入管22,所述旋风集尘桶21中央则发
置有一空气排出管23,所述旋风集尘桶21外又套设一外桶24,并于所述旋风集尘桶21与所述外桶24间盛装有水,再于所述空气进入管22处装设有一水幕喷嘴25;
当空气由所述空气进入管22进入所述旋风集尘桶21时,会先经过所述水幕喷嘴25喷洒的水珠,使空气在此进行第一次过滤,部分粉尘或浮游颗粒便吸附于水珠上而随的掉落,空气进入所述旋风集尘桶21内部的后,所述旋风集尘桶21内部因呈锥型的故,所以空气将于所述旋风集尘桶21中回旋流动,空气中颗粒较大的粉尘或浮游微粒便于旋转过程中碰撞所述旋风集尘桶21的内壁而掉落,使空气在此进行第二次过滤,并以所述旋风集尘桶21与所述外桶24间的水进行降温,当空气由所述空气排出管23排出时,便可减少粉尘或浮游微粒,达成旋风集尘的目的;
此种旋风集尘机20虽较以往的旋风过滤机10在除尘效果上有所提升,但较小的粉尘或浮游微粒甚至于尘蹒,依旧难以过滤,尤其这是关系到日常生活每天所呼吸的空气,又对生活健康息息相关,非得要做到尽善尽美才是,一点都忽视不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升除尘效果的旋风除尘供气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风除尘供气机,其包含:一外管;一进气管,一端组装于所述外管一侧并与所述外管连通;一集尘桶,组接于所述外管的一端;一内管,穿置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内管并以其一端与所述外管另一端组接,所述外管另一端即为所述外管与所述集尘桶组接的相对端;一风扇,组装于所述内管,并位于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组接的端,且与所述集尘桶位于相对方向;以及一出气管,其一端组接于所述内管一端,并与所述风扇位于所述内管的相同端,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内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所述结构,使得灰尘和尘螨易于收集且不会再次污染空气,从而达到提升除尘效果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已知技术的旋风过滤机的剖视图;
图2是已知技术的旋风集尘机的剖视图;
图3是旋风除尘供气机的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是旋风除尘供气机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是旋风除尘供气机的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6是旋风除尘供气机的实施例空气流动路线的示意图;
图7是旋风除尘供气机的实施例除尘的示意图;
图8是旋风除尘供气机的实施例进气管使用内卷式进气的示意图;
图9是旋风除尘供气机的实施例进气管使用螺旋式进气的示意图。
其中10为旋风过滤机;11为旋风集尘桶;12为空气导入管;13为空气导出管;20为旋风集尘机;21为旋风集尘桶;22为空气进入管;23为空气排出管;24为外桶;25为水幕喷嘴;30为外管;31为锥状罩;311为挡片;40为进气管;41为阻隔网;50为集尘桶;60为内管;61为固定架;62为网架;63为镂空件;70为风扇;80为出气管;81为泄压阀;90为螺旋导引板;A为隔热罩;G为机具;P为固定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伟盛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伟盛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93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