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9393.3 | 申请日: | 2006-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84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尹衍樑 | 申请(专利权)人: | 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5/06 | 分类号: | E04C5/06;E04B1/98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小琴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震垫 基座 骨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以及使用此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的隔震垫基座。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营建工程的技术也日新月异。由于土地开发日益扩张加上人口成长,地狭人稠的都市中用地取得不易,因此造成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加,以增加可使用的容积。然而在建筑物高度增加的同时,对地震及其它外力带来影响的预防就更显重要。此外,在某些特殊用途的建筑物上,或是位置特殊的建筑物上,例如位处断层带的桥梁,其防震及针对其它外力的特殊设计亦相当重要。
传统上针对地震及其它外力带来震动的设计有许多种,其中之一为在既有的设计上,依预测的可能外力增加安全系数。然而此种方式往往造成成本的增加,且效果有限。另一种广为使用的方式为加设隔震垫。隔震垫的常见材质为橡胶制品,其主要功效在于受震时容许适当的位移及形变产生,以将其上建物所承受的外力卸除,并传递至下方的结构或基地上。由于隔震垫需水准地设置,因此隔震垫下方多设有一基座结构。传统上基座结构的骨架由钢筋直接绑扎成钢筋笼。再将骨架予以灌浆以形成基座结构。然而此一方法较耗费工时,进而增加工程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具有便利施工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可节省施工时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震垫基座,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主要包含复数个平面钢筋格状结构及至少一侧钢筋网。复数个平面钢筋格状结构采用层叠方式设置,且相邻的平面钢筋格状结构间具有间隙。平面钢筋格状结构较佳为包含复数个横向钢筋单元及复数个纵向钢筋单元。此外,平面钢筋格状结构较佳为由单一钢筋弯折而成。
侧钢筋网设置于平面钢筋格状结构的侧边,并与复数个平面钢筋格状结构形成的隔震垫基座主体相连接。侧钢筋网的主要设置目的在于定位平面钢筋格状结构,并可加强不同剖面的强度。完成的隔震垫基座骨架予以灌浆形成混凝土层后即可完成隔震垫基座。此一灌浆的程序可于现场组模灌浆施作,亦可以厂内以预铸方式进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具有便利施工的优点,并可节省施工时程,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隔震垫基座的使用示意图;
图2为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图3为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实施例的组合图;
图4为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图5为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图6为隔震垫基座的实施例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建筑物
12 柱体
20 基础板/楼板
21 柱位/桩位
100 隔震垫基座
150 隔震垫
170 混凝土层
300 平面钢筋格状结构
301 横向钢筋单元
303 纵向钢筋单元
305 连接单元
310 间隙
500 侧钢筋网
501 纵向筋
503 横向筋
510 顶端弯折部
530 底端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以及使用此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的隔震垫基座。在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隔震垫基座100与隔震垫150搭配使用,并供设置于各式建筑物10的柱体12下方。此处所言的建筑物10包含房屋、桥梁等需抵抗外力震动者。此外,隔震垫基座较佳为设置于基础板20或楼板20上,并对应于下方的柱位21或桩位21,以利将承受的力量传递至下方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隔震垫基座骨架结构主要包含复数个平面钢筋格状结构300及至少一侧钢筋网500。复数个平面钢筋格状结构300采用层叠方式设置,且相邻的平面钢筋格状结构300间具有间隙310。在如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中,为采用4个平面钢筋格状结构300层叠组成隔震垫基座500的主体。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视尺寸及承受载重更改其数量、尺寸及采用钢筋号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93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