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频天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5510.7 | 申请日: | 2006-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40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林敬基;苏嘉宏;施凯;吴裕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21/28 | 分类号: | H01Q21/28;H01Q13/08;H01Q9/30;H01Q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455***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结构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频天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笔记型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多频天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讯的高速发展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化,人们越来越希望仅配备一台笔记型电脑或其它的电子设备就能够收发多种不同频带的讯号。
现有的天线多为倒F形天线(Planar Inverted-F Antenna,FIFA)、单极天线(Monopole Antenna)及回路(Loop)天线,上述天线皆无法涵盖多种不同的频带。现在用于通讯领域的频带包括GSM850、EGSM、DCS1800、PCS1900、W-CDMA2100及Wi-Fi。然而,现今也有将上述多种天线结合至一装置后使该装置能收发多种频带的技术。但是,将多种天线结合至一装置后于收发电磁波时,其所产生的讯号干扰亦会影响天线的效能,降低天线的增益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频天线结构,可避免各天线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多频天线结构具有较佳的增益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频天线结构由金属材质构成,具有一多频天线、与多频天线相邻设置的第一接地部、一Wi-Fi天线及与Wi-Fi天线相邻设置的第二接地部,其中第一接地部与第二接地部相互独立设置。
当本实用新型的多频天线结构用于通讯时,通过第一接地部与第二接地部相互独立设置,可避免多频天线与Wi-Fi天线相互干扰,使得多频天线与Wi-Fi天线具有较佳的增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多频天线包括一具有两相对长边第一主体、开口设于第一主体其中一长边上的L形槽孔及设置于第一主体的长边上与槽孔的延伸方向反向且邻近于槽孔的开口处的第一馈入部,第一馈入部上具有第一馈入点。Wi-Fi天线具有一第二主体,垂直延伸于第二主体的的端且具有第二馈入点的第二馈入部以及连接第二主体与第二接地部的短路部,上述短路部并与第二馈入部相邻设置。
当本实用新型的多频天线结构用于通讯时,通过多频天线的形状与馈入部相对位置的设计,使得多频天线结构适于收发较低频的GSM850与EGSM频带以及较高频的DCS1800、PCS1900与W-CDMA2100频带的多频天线。且通过Wi-Fi天线的形状与馈入部及短路部相对位置的设计,使得多频天线结构适于收发另一较高频的Wi-Fi频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多频天线结构通过多频天线与Wi-Fi天线,可分别收发GSM850、EGSM、DCS1800、PCS1900与W-CDMA2100频带及Wi-Fi频带。且通过第一接地部与第二接地部的独立设置可避免多频天线与Wi-Fi天线于收发电磁波时相互干扰,使得多频天线结构具有较佳的增益值。
附图说明
在说明书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频天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频天线结构组装于笔记型电脑上的立体图。
图中各元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多频天线结构 100 多频天线 1
第一主体 10 长边 11
槽孔 12 开口部 120
延伸部 121 第一馈入部 13
第一馈入点 14 第一接地部 2
Wi-Fi天线 3 第二主体 30
第二馈入部 31 第二馈入点 32
短路部 33 第二接地部 4
绝缘物质 5 笔记型电脑 6
屏幕顶端 60 屏幕后面 61
第一导线 62 第二导线 63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功效,以下特例举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多频天线结构100由金属材质所构成,例如以金属片材冲压制成、印刷于电路板上或以其它金属物品组成。多频天线结构100具有一多频天线1、与多频天线1相邻设置的第一接地部2、一Wi-Fi天线3及与Wi-Fi天线3相邻设置第二接地部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未经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55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