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童画笔盒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6211.5 | 申请日: | 2006-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29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新代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5C11/34 | 分类号: | A45C11/34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捷华 |
地址: | 350026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画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文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童画笔盒,具有独立双笔盒空间,既连体又可展开的结构。
背景技术:
笔盒主要提供放置笔、橡皮擦和尺子等文具之需。制造笔盒的材料有金属和塑胶两类,尤其以塑胶笔盒居多,且多为多腔体设计,盒内空间极具细化,给文具专用放置的空间,使其不互相干扰,也减少了笔盒因携带而内部文具产生碰撞。笔盒是学生必备和主要的用具,但功能较为单一。近年本申请人也开发出多款双开笔盒和白板笔盒,由于双开笔盒为双面打开和共底结构,使用时只能有打开一面的盒盖,另一面盒盖必须关闭;白板笔盒即是利用盒底或者盒盖内表面涂覆有白板笔可书写的涂层,提供白板笔的书写地方。但白板笔体较粗,与普通水性笔相差较大,一般难以放置在普通厚度的笔盒内,若为了放置白板笔而增加笔盒厚度,势必造成空间的浪费,而且也容易造成其它文具间的嗑碰概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既可独立使用,也可双面同时开启的童画笔盒。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童画笔盒,包括笔盒本体和盒盖,其特征是笔盒本体分上、下独立本体,本体连体有两弧形扣钩,扣钩扣设在定位轴的相应环状扣槽内定位,两本体间设有一相互扣合定位机构,可使两独立的笔盒本体折叠定位在一起。利用一定位轴将两独立笔盒本体关联在一起,既可平展开,两者又可折叠定位在一起,减少占用地方。
定位轴设有三个腔室,两端腔室开口在端部,并配设有端盖,中段腔室具有一大开口。中段腔室内可用以放置诸如白板笔等口径较粗的文具。
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新颖,结构合理,两独立的笔盒本体可折叠在一起使用,形成两面单独打开的笔盒,如同现有双面笔盒,又可平展开,形成同向双盒可同时打开,定位轴中空设计可容纳大口径白板笔等文具的放置;笔盒底面可制成白板,双笔盒底面平展后可组成双倍于现有笔盒的白板面积,提供更多的书写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具体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童画笔盒立体分解图
图2童画笔盒立体图
其中
1-本体 11-扣钩 12-限位凸点 13-轴座
14-磁铁 15-插座 2-定位轴 20-行程槽
21-环状扣槽 22-端盖 221-导槽 222-滑盖
223-导轨 224-凸点 225-凸起 226-螺纹凸牙
23-中段腔室 24-进笔孔 25-滑盖 26-预留孔
27-螺纹槽 3-盒盖 31-销轴 32-铁片
33-定位片 34-插脚 35-铁夹片 4-按钮
41-按钮盖 5-削笔器 51-削笔器座 52-钩脚
6-白板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童画笔盒,笔盒本体分上、下独立本体1,本体1连体有两弧形扣钩11,而定位轴2上设有可容纳和限位扣钩11的环状扣槽21,上、下独立本体的弧形扣钩11相互错位扣设在各自的环状扣槽21,形成可独立绕轴旋转。盒盖3分为硬体和软体两种,其定位方式也有所不同,图1中实线为硬质盖,而虚线即为软质盖。本体扣钩11的跟部设有轴座13,硬质盒盖3通过销轴31枢设在轴座13上定位,盒盖3可相对本体1实现开合,而本体1边缘与盒盖3接触部分别设有相互吸合的磁铁14和铁片32。盒盖3也可是软质盖,如虚线部分,本体扣钩11的跟部设有插座15,盒盖3通过定位片33的插脚34插设在插座15上定位。软质盒盖3由连体的定位片33和盒盖组成,两者可绕连接折缝灵活开合操作。而盒盖3上可设有铁夹片35,与安装在本体1上的磁铁14相互吸合。
所述的扣钩11朝弧形轴向设有限位凸点12,定位轴环状扣槽21对应限位凸点行程的边缘设有行程槽20。使定位轴2与本体1的开启程度有一定的约束。两本体1间设有一相互扣合定位机构,该扣合定位机构可以如上述盒盖的磁铁定位方式,也可如图,扣合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在一本体1上的按钮4和固定在另一本体上的按钮盖41组成,铵钮4上的弹性钩在两本体1背靠背到位后弹入按钮盖41锁住,只有下压按钮4弹性钩后退,即可解除两者的扣合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新代实业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新代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62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