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足疗机分体式双轴承连杆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6460.4 | 申请日: | 200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72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辉 |
主分类号: | A61H23/02 | 分类号: | A61H23/02;A61H37/00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捷华 |
地址: | 355000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足疗机分 体式 轴承 连杆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保健医疗器械领域,尤指足疗机连杆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足疗机如图1,包括外壳1、脚垫2、电机3和底盘4,动力传递结构为电机输出轴31上固定有一偏心块连体偏心轴7,偏心轴7上套固有一轴承6,连杆5固定在轴承6的外圈上,电机可驱动带有按摩头51的连杆5上下运动,其具有固定振幅,可达到肌肉深层,尤其对足底穴位具有针对生的按摩刺激效果。但产品实际运行过程,发现动力传递部件极易磨损,多次使用后噪音增大,检修发现偏心轴7和轴承6磨损严重,甚至损坏。究其原因,其一:由于加工及装配的精度难以保证电机输出轴31的轴心线与连杆5工作面垂直;其二:按摩头负载工作时,连杆承受较大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往往与工作面具有一定夹角,偏离单轴承最佳受力点,轴承外圈相对内圈产生偏摆旋转,久之产生磨损和损坏,且噪音越来越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具有双轴承支撑结构的足疗机分体式连杆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足疗机分体式双轴承连杆结构,连杆一端可固定按摩头,另一端带有可抱固在轴承外圈的抱轴圈,其特征是抱轴圈为分体结构,与连杆连体的抱轴上半圈与抱轴下半圈配合可抱固在两个并排套固在偏心轴上的轴承的外圈上,连杆处于抱轴上半圈轴向中心并与轴承轴心线垂直。装配时合抱锁固在轴承外圈上,克服传统连杆抱轴圈打入轴承外圈时损坏轴承的精度,连杆处于两轴承中央,即使按摩头的反作用力偏离工作面,也能得到两轴承的合理分担,避免轴承外圈偏摆旋转。
所述的抱轴上半圈、下半圈与轴承外圈间设有缓冲垫圈。其一可保证装配时抱轴圈与轴承外圈的吻合,不存在运动间隙;其二连杆受到偏离工作面反作用力时,能起到一定的自适应作用,避免外力强制偏摆轴承外圈,始终保持轴承在最佳受力点上运行。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增加一个轴承,使来自连杆的反作用力能合理分布在两轴承上,不易产生轴承偏摆,减少轴承滚珠磨损,延长零件寿命,同时也可降低噪音的产生;而在连杆抱轴圈与轴承外圈间增设缓冲垫圈,既可满足装配精度,又可适量自适应调节,使轴承保持在最佳受力点上工作,这也是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具体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现有足疗机局部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足疗机局部示意图
图3连杆与偏心轴关系立体图
其中
1-外壳 2-脚垫 3-电机
31-输出轴 4-底盘 5-连杆
51-按摩头 52-抱轴上半圈 53-抱轴下半圈
54-定位双耳 55-螺栓 56-内缩环
6-轴承 7-偏心轴 8-缓冲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2和图3、足疗机分体式连杆结构,连杆5一端预留有可按摩头51的接口,如螺纹段,可供按摩头51旋接,另一端连体有抱轴上半圈52,分体的抱轴下半圈53,两者配合可抱固在两个并排套固在偏心轴7上的轴承6的外圈上。为了方便装配时锁固,抱轴上半圈52和下半圈53上分别设有配合的定位双耳54,定位双耳54上分别开设有螺栓孔,通过螺栓55将两者合抱锁固在轴承6的外侧。
抱轴上半圈52、下半圈53与轴承6外圈间设有缓冲垫圈8,图例中是直接选用带有缓冲垫圈的轴承6;也可采用普通轴承外配分离的缓冲垫圈8,缓冲垫圈8可以是闭合的圈状或者由两半圈合抱而成。缓冲垫圈8以橡胶圈为佳。
所述的抱轴上半圈52和下半圈53的轴向端面边缘具有可限制缓冲垫圈8轴向移位的内缩环56,该缩环的口径略小于轴承6外圈的口径。其可限制轴承6和缓冲垫圈8轴向滑移,起到制约作用。
如图2,连杆5处于抱轴上半圈52轴向中心并与轴承轴心线垂直,可保证连杆5设计的工作面垂直于偏心轴7的轴心线,而且处于两轴承6的中心位置上,即使外力偏离工作面,也不至于超出两轴承6的支撑,理论上两轴承6的轴向间距越开,越稳定,噪音也越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偏心轴7是在电机输出轴31上直接铣出,具有良好的刚性强度和轴心线的平行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辉,未经林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64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