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通用接口解毒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7103.X | 申请日: | 2006-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26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倪明选;何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00 | 分类号: | G06F21/00;G06F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创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俊斌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用 接口 解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查杀电脑病毒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电脑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工具,其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方便与高效率。在人们不断开发、升级换代电脑操作系统及各种应用程序的同时,出现了一些电脑病毒,电脑病毒事实上是一种可执行的程序,只是在执行时以破坏电脑现有的软硬件为目的。电脑病毒由最初的通过存储介质如软盘进行传播,到进入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的便捷性,通过迅速传播,使其危害更大、范围更广,每次出现新的病毒,都会造成互联网局部瘫痪,一些商业系统中断,大量电脑系统遭到破坏,重要数据丢失,给电脑用户特别是商业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根据新华社的数据,有几个臭名昭著的病毒,一个是2001年的“尼姆达”病毒,造成了6.35亿美元的损失。2001年的“红色代码”病毒,造成了26.2亿美元损失。2002年“求职信”病毒,造成了90亿美元的损失。2003年“蠕虫王”病毒造成了10亿美元的损失。
针对层出不穷的电脑病毒,出现了许多专门的防毒、杀毒软件,作为应用程序安装于操作系统下,通过设立病毒防火墙的方式,扫描过滤可能的病毒侵入,并对病毒程序进行清除,这种方法起到了很好预防作用。这种防毒解毒方式需要占用系统内存和CPU资源,因此会拖慢电脑的启动过程和平时的运行速度。由于杀毒软件是针对已知的、现有的病毒开发的,为了能不断识别、杀灭新的病毒,杀毒软件必须及时在线升级,下载新病毒的识别码,使其能识别新病毒。因此杀毒软件对病毒的防护始终是被动的,用户电脑未来得及下载新病毒识别码之前可能会被新病毒侵入、破坏。比如电脑被感染冲击波病毒时,此时操作系统受到破坏、系统会被强行关闭,电脑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下载新病毒识别码,这时无法对感染病毒的电脑进行杀毒以修复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可靠的、独立于电脑操作系统的、可独立运行的通用接口解毒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通用接口解毒装置,包括通用接口模块、微处理器、内存模块,所述通用接口模块、内存模块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所述内存模块包括只读存储区及可擦写内存区,只读存储器之内安置有病毒防护之主程序,以防各式计算机病毒之攻击,所述可擦写内存区用于放置包含病毒识别码的病毒信息。
上述的通用接口解毒装置,所述通用接口模块为USB模块。
上述的通用接口解毒装置,还包括电源模块,与所述微处理器、通用接口模块、内存模块连接,用于供给各模块工作电压。
上述的通用接口解毒装置,还包括USB-OTG模块,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用于桥接其他USB设备,由内建之该微处理器启动病毒防护程序,对其他USB储存装置直接运行解毒程序。还包括显示模块,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所述内存模块还包括开机启动内存区,用于安装计算机启动用之操作系统;用于启动计算机重新开机,直接导入进行扫毒或解毒工作。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方案,带来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于是一个独立装置,可以随时下载最新的病毒识别码,保证防毒杀毒功能的可靠性,由于其运行并不依赖于电脑操作系统,因此对于染毒的电脑,可以利用通用接口插接本装置进行病毒扫描与清除,恢复正常的运行。
本装置设置了USB-OTG模块,在电脑与外接存储装置交换数据时,可以直接对传输数据作扫毒与解毒,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杜绝病毒通过这种途径传播。
防毒解毒程序无须常驻于电脑操作系统内,无须额外占用电脑内存和CPU资源,不至于拖慢电脑的运行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内置电脑启动所需的操作系统,即使病毒对电脑原有操作系统的破坏导致不能开机,本装置也可以将系统重启,并进行病毒扫描和清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存模块分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何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71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