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碱性固废洗涤除臭塔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7483.7 | 申请日: | 200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40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姜应和;张少辉;桑稳姣;程静;富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18;B01D53/4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守仁 |
地址: | 430070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碱性 洗涤 除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厂的化学洗涤除臭设备,特别是一种碱性固废洗涤除臭塔。
背景技术
现有的碱性洗涤除臭塔,主要由塔体、进气管、碱液区、排空管、碱液喷淋管、出气管组成。利用碱液快速吸收去除生物降解较慢的硫化氢等无机酸性废气,减轻后续生物处理负担,在污水厂除臭工艺中主要用作预处理设备,强化后继处理效果。但一般的碱性洗涤法多采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为处理药剂,存在费用昂贵、除臭不彻底、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碱性固废洗涤除臭塔,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碱性洗涤塔药剂费用昂贵、除臭不彻底、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陷,并且能有效地去除污水厂内臭气中的酸性物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有塔体和与之相连的出气管、进气管。塔体内腔上部装有水喷淋管;塔体内腔中部设置填料区,填料区内填充颗粒状碱性固废填料,填料区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可开启式进料孔和出料孔;塔体内腔下部设有碱液区,该碱液区底部装有排空管;塔体底部由循环回流管连接循环泵,该泵再经管道连接水喷淋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主要优点:
其一.采用碱性工业废料为填料,利用水喷淋其表面形成碱液,不仅能大幅降低化学药剂费用,对酸性臭气除臭彻底,二次污染少,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而且对填料碱性利用率高。由于在填料区上部和下部侧壁上分别设置进料孔和出料孔,填料区内装电石渣等碱性固废填料,该填料为工业废物,因此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可有效降低药剂费用,实现以废治废。
其二.由于将固废填料(例如电石渣填料)做成粒状颗粒,故可以增加碱性填料与臭气的接触面积,保持气流畅通,采用上流式进气方式,使废气首先进入由填料渗出液形成的碱液区,再通过碱性填料层,对酸性臭气物质进行去除。
其三.将底部碱液重复回流至塔顶洗涤废气,可充分利用填料碱性,降低二次污染。
其四.能够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而且对填料碱性利用率高。
总之,本实用新型采用碱性工业废料为填料,利用水喷淋其表面形成碱液,不仅能大幅降低化学药剂费用,对酸性臭气除臭彻底,二次污染少,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而且对填料碱性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化学洗涤除臭设备,其结构如图1所示:设有塔体,塔体顶部安装出气管1,塔体底部装有进气管6和循环回流管8,循环回流管8连接循环泵9,该泵再经管道10连接水喷淋管12。塔体内腔上部安装水喷淋管12;塔体内腔中部设置填料区3;塔体内腔下部设有碱液区5,该碱液区底部装有排空管7。填料区3内填充颗粒状碱性固废填料2,填料区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可开启式进料孔11和出料孔4,当填料饱和后,可从下部出料孔取出饱和填料,从上部进料孔装填新的碱性填料;这样便于更换填料。
上述碱性固废填料2为工业废物,例如采用颗粒状电石渣填料,其粒径为2~3厘米。
本实施例采用上流式进气方式,采用穿孔进气管从底部进气。碱液区5内水深30~50厘米。进气管6距塔底10~15厘米。循环回流管8距塔底10~20厘米;水喷淋管12高于填料区15~20厘米,距塔体顶部10~15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塔体可采用钢材、玻璃钢或钢筋混凝土构建,其外形为长方体状或圆柱状。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进一步说明,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
下面简述本实用新型碱性固废洗涤除臭塔的工作过程:
污水厂臭气从碱性固废洗涤除臭塔底部进气管6进入,经碱性固废填料2(电石渣填料)处理后,从顶部的出气管1排出。根据废气流量及酸性臭气浓度,通过循环泵9抽取碱液区5中的废碱液回流至上部水喷淋管12,同时补充部分自来水,向填料喷水洗涤,反应所产生过剩废液通过底部的排空管7排放。处理后的气体从顶部的出气管1排出。更换填料时,打开填料区侧壁上可开启式进料孔11和出料孔4,从出料孔取出饱和填料,从进料孔11装填新的碱性固废填料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74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