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压匹配转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7743.0 | 申请日: | 200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41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冼伯曛;郑仁凯;吕建龙;谢俊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10 | 分类号: | H02M3/10;H02M3/155;H02J7/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压 匹配 转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压匹配转换装置,尤指一种采用全波脉冲直流方式转换,其输出电流具有较小的涟波,在输出端无需加装滤波电容时,亦可正常供电至负载的电压匹配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按,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无线装置,例如但不限于计算机鼠标/键盘等输入装置,其必须将装置的电源能有效的转换才能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目前的USB接口,其最大仅能提供+5V,500mA的电流供装置的使用,因此,必须做有效的转换才能提供更高的电流。目前市面上的无线装置大部分皆以传统电阻或稳压器(regulator)方式降压,然而在电阻或稳压器上的压降会转换成热而散发,因此造成产品的散热问题,诚属美中不足之处。
相关的技术可追溯至中国台湾公开第200623481号专利申请案(申请日为2004年12月20日,公开日为2006年7月01日),以及中国台湾公开第200612639号专利申请案(申请日为2004年10月8日,公开日为2006年4月16日)等专利公开资料。
虽然前述的公开481号与639号等已知技术之中,早已提出了零电流切换半共振式降压型转换器蓄电池充电器的使用技术,但其是由在脉波宽度调变电力转换器中加入共振组件,而据以形成一种零电压切换半共振式降压型电力转换器蓄电池充电器,当对铅酸蓄电池充电时,由零电压半共振式电力转换器的共振现象,使得充电器的开关在零电压导通和截止,以减少开关组件上的切换损失,并且确实可以大幅降低开关组件的操作温度,提升蓄电池充电器的效率。唯前述的专利案具有以下的缺点:由于其是使用由电感及电容组成的共振组件,以致精密度较低,无法使开关组件得到精密的控制。
有鉴于此,需要一种采用全波脉冲直流方式转换,其输出电流具有较小的涟波,在输出端无需加装滤波电容时,亦可正常供电至负载的电压匹配转换装置,以改善已知电压转换装置产品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压匹配转换装置,其采用全波脉冲直流方式转换,其输出电流具有较小的涟波,在输出端无需加装滤波电容时,亦可正常供电至负载的电压匹配转换装置。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压匹配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定电流电路,耦接至一直流输入电压;
一方波振荡产生电路,耦接至该定电流电路;
一第一电能转换电路,耦接至该方波振荡产生电路;
一第二电能转换电路,耦接至该方波振荡产生电路;以及
一负载控制开关电路,耦接至该第一电能转换电路及第二电能转换电路。
其中该第一电能转换电路进一步包括:
一第一相位开关电路,耦接至该方波振荡产生电路;
一第一脉冲直流转换电路,耦接至该第一相位开关电路。
其中该第二电能转换电路进一步包括:
一第二相位开关电路,耦接至该方波振荡产生电路;
一第二脉冲直流转换电路,耦接至该第二相位开关电路。
其中该负载为一充电电池。
本实用新型一种与一直流输入电压相连接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一电压匹配转换装置,该转换装置另包括:
一定电流电路,耦接至该直流输入电压;
一方波振荡产生电路,耦接至该定电流电路;
一第一电能转换电路,耦接至该方波振荡产生电路;
一第二电能转换电路,耦接至该方波振荡产生电路;以及
一负载控制开关电路,耦接至该第一电能转换电路及第二电能转换电路。
由上述的电路,提供定电流使其电流稳定,再利用方波振荡产生电路来控制其电路相位及转换频率,之后再经由第一电能转换电路及第二电能转换电路,回馈于负载上,让可使用的电流大幅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电压匹配转换装置,其采用全波脉冲直流方式转换,其输出电流具有较小的涟波,在输出端无需加装滤波电容时,亦可正常供电至负载。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揭示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内容,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压匹配转换装置的硬件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压匹配转换装置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压匹配转换装置的硬件方块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压匹配转换装置的电路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77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糖原磷酸化酶抑制剂化合物和其药物组合物
- 下一篇:物品收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