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尔夫杆头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8077.2 | 申请日: | 200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44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林毅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3B53/04 | 分类号: | A63B5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尔夫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用品,特别涉及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用以妥善改进击球距离,达到使用时最佳的击球效能。
背景技术
对高尔夫球运动爱好者而言,跟朋友打球时,如果发现自己的击球距离,明显落后球友,不仅尴尬,也容易失去对运动的乐趣与热情。
此外,对常练习的选手而言,如果能有好的球杆减少击球距离的困扰,而更能专注其它练习,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改进击球距离的高尔夫杆头构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包括:一杆头本体,具有一顶部及一前部,其中该杆头本体在该顶部设有一第一开口,且该杆头本体在前部设有一第二开口连接该第一开口;一第一薄板,具有一第一薄壁部封住该第一开口,且具有一第二薄壁部与第二薄板结合;以及一第二薄板,位于该第二开口,并覆盖该第二薄壁部。
采用上述高尔夫杆头构造,使用时,与第二薄板接触的高尔夫球,会受到来自第二薄板、第二薄壁部以及第一薄板回复力量的作用,可妥善改进其击球距离与方向,达到使用时最佳的击球效能。
从另一角度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尔夫杆头的制造方法。首先,提供一杆头本体,其具有一顶部及一前部。其中,杆头本体在顶部设有一第一开口,且杆头本体在前部设有一第二开口连接第一开口。
接着,提供一第一薄板。该第一薄板,包括一第一薄壁部以及一第二薄壁部。其中,第一薄壁部的面积大约等于第一开口的面积,而第二薄壁部的面积则略小于第二开口的面积。
接着,铣削第一薄壁部以及第二薄壁部,使其变薄,而两面板之间厚度较厚。此外,第二薄板也经过铣削,以配合第二薄壁部。
再者,提供一第二薄板。之后,将第二薄板焊接在第一薄板上,使第二薄板覆盖第二薄壁部。第二薄板与第二薄壁部共同组成一击球面板。由第二薄板以及第二薄壁部共同组成的击球面板,与单一板片构成的击球面板比较,前者的回复系数(COR)值较高。
然后,将第一薄板折弯,在第一薄壁部与第二薄壁部之间形成一弯角。此一折弯动作,也可以在上述焊接步骤之前进行。
之后,将折弯的第一薄板,连同第二薄板,焊接在杆头本体上,使第一薄壁部封住第一开口,使第二薄板封住第二开口。此时,第二薄壁部位于第二开口中。
上述焊接程序,可产生热效应。此种热效应,使得杆头顶部于击球时,也能产生回复力,明显优于传统不具第一薄板的杆头。当本实用新型的击球面板与高尔夫球发生撞击后,产生的形变量大于传统的杆头,大幅提升击球后的弹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尔夫杆头构造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尔夫杆头构造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尔夫杆头构造在击球时的形变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将第二薄板以及第一薄板焊接在杆头本体的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或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包括一杆头本体102、一第一薄板104、以及一第二薄板106。
上述杆头本体102,具有一顶部108及一前部110,顶部108厚度约0.8-1.3mm。其中,杆头本体102在顶部108设有一第一开口112,且杆头本体102在前部110设有一第二开口114连接第一开口112。上述第一薄板104,具有一第一薄壁部122封住第一开口112,且具有一第二薄壁部124位于第二开口114中。上述第二薄板106,封住第二开口114,并覆盖第二薄壁部124。该第二薄板的厚度约2mm。
如图3所示,杆头本体102顶部108上的第一虚线204,是用来表示第一薄板104在击球时,形变后的位置示意线。杆头本体102前部110上的第二虚线206,是用来表示第二薄板106(图2)在击球时,形变后的位置示意线。杆头本体102前部110上的第三虚线224,是用来表不第二薄壁部124(图2)在击球时,形变后的位置示意线。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种形变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因为第一薄壁部122与第二薄壁部124同属第一薄板104,是一体成型的。而且,第二薄板106覆盖在第二薄壁部124上,使得两者的位置是一起改变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复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80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安全入纸口装置的碎纸机
- 下一篇:渔具收纳盒